【摘要】柏遼茲作為西方音樂史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人物,其對浪漫主義音樂影響深遠?!痘孟虢豁懬分该髁死寺髁x標題音樂的創作道路,是后來標題交響曲和交響詩的樣板。標題音樂在19世界浪漫主義思潮下出現,體現追求自由、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精神,尋求變化、劇烈對比、喜劇沖突等?!豆_爾德在意大利》以中提琴為主線,具有時代特性,在中提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極具研究價值。
【關鍵詞】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創作特色;作品風格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國浪漫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學過長笛、豎笛,后來學吉他,從未學鋼琴。柏遼茲早已將《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這部作品視作過去幾年自身的經歷與總結,后來帕格尼尼同意親自演奏,并給予柏遼茲兩萬法郎的資助,可惜直到帕格尼尼去世,也未曾真正演奏過這部作品。柏遼茲在交響曲發展中,集中了中提琴的多種音色特征,使用了所有的音域。中提琴聲音明亮寬闊、低沉灰暗,表達了哈羅爾德的絕望與憂郁心境。
一、創作特色及曲式分析
《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哈羅爾德在山中悲傷、幸福、歡快的場景,柔板-快板。曲式為三部結構。序奏部分以半音為主,濃重陰郁,低音八度伴奏將聽眾帶入黑暗與神秘的氣氛中。表現了哈羅爾德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境,所有沮喪的心情全部被驅散,集中抒發了歡快的感受。樂章的結尾部分,我們再次聽到哈羅爾德的主題,表現大自然充滿生氣的景象。
第二樂章為香客唱著禱告的進行曲,小快板。哈羅爾德出現在唱著禱歌的香客面前,中提琴獨奏哈羅爾德主題,獨奏樂句表現哈羅爾德的悄悄出現與禱歌場景相符合。中間部分插入了一段宗教頌歌,以優美明凈的聲音引人入勝。中提琴以分解和弦的形式獨奏,加入和諧的頌歌聲中。結尾中,香客的歌聲逐漸輕緩,逐漸消失,我們再次聽到中提琴獨奏的幾個樂句,融合形成復調。
第三樂章為一個阿布魯奇山民為其情人所唱的小夜曲,極快板-小快板。開頭部分模仿阿布魯奇山區的風笛,采用歡快的舞蹈節奏給人輕快的感覺,雙簧管與單簧管,結合大管演奏風笛的持續低音。接著奏出小夜曲主題,表現委婉含蓄的情意,再由中提琴獨奏哈羅爾德主題,轉變為二部演奏和弦式。結尾,中提琴演奏小夜曲,按照意大利民間風笛音樂創作,與哈羅爾德形象融合,并最終漸漸消失在暮色中。
第四樂章是強盜們的盛宴與歡樂,對往事的回憶。該樂章采用回旋曲式結構,表現變化不盡的曲調。一開始以瘋狂怪誕的曲調向聽眾展示強盜們的盛宴場面,隨后插入一段回憶式的音樂,仿佛是回憶過往所經歷的一切。前半部分交替出現狂歡與主題,后半部分當狂歡達到高潮部分時,再次響起回憶的樂曲。最后,由中提琴演奏惋惜之情,仿佛一聲嘆息,結束了瘋狂的樂曲,哈羅爾德結束了整個旅程。
二、作品風格分析
以動機音程來分析《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的創作風格,可以發現,整部作品主題旋律在音程的組合關系上發展得十分充足。柏遼茲這樣的創作理念是為了將兩種不同的情感色彩融合表現哈羅爾德內心的矛盾與糾結。以固定樂思分析速度、力度的變化,選取第四樂章。固定樂思在第四樂章更為分散,這一部分是哈羅爾德的回憶與現實的交織,因此固定樂思不斷變換、重組,獨奏樂器以中提琴奏出軟弱纏綿的音符,表現哈羅爾德陷入幻想與回憶中的力度,此時哈羅爾德幾乎陷入谷底。在整部作品中,固定樂思總共出現了6次,每個樂章的開頭都使用中提琴表現旋律,柏遼茲將中提琴的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低音聲部發出的粗澀聲響,是中提琴特有的音響,表現出與拉弦樂器的明顯差異。
三、結語
綜合全文,“固定樂思”的出現結束了幾個世紀以來純音樂對音樂市場的稱霸局面,如果將交響曲視為一部文學作品,則樂曲標題就是文章題目,固定樂思即為文章核心人物或線索,起著統一全文情感基調的作用,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精髓。柏遼茲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中,固定樂思作為音樂旋律,實際上是表現了柏遼茲對其音樂創作的反思。
參考文獻
[1]代悅.淺談柏遼茲標題音樂的創作技法——以《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為例[J].祖國,2017(01):79-80.
[2]劉念.中提琴與樂隊的浪漫音詩柏遼茲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J].音樂愛好者,2017(02):42-44.
作者簡介:王邑(1991—),女,碩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