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強 董兵
【摘要】《楓橋夜泊》是詩人張繼的七言絕句,其意境深沉、語言精煉。作曲家黎英海賦予了《楓橋夜泊》時代特色,由歌唱家姜嘉鏘進行演唱,形成了具有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對此,下面就姜嘉鏘《楓橋夜泊》的演唱特色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姜嘉鏘;《楓橋夜泊》;演唱特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姜嘉鏘是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其利用現代科學發聲技巧,在繼承傳統優秀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成為我國古典詩詞演唱第一人。
一、《楓橋夜泊》的創作特點
對于作品《楓橋夜泊》,其在創作中主要有以下特點:(1)人生旋律創作中,通過傳統的“魚咬尾”手法進行四句連接,即前一句的結束音是后一句的開頭音,使得整個詞句充滿了古意。(2)旋律上利用傳統五聲調式,同時借鑒現代寫作手法,如用離調加重樂句的不穩定特色,將作者的心緒映射出來,并且通過模進的應用,使得作品樂于被觀眾接受,帶給了作品時代氣息。(3)鋼琴伴奏突出,在作品《楓橋夜泊》中,鋼琴伴奏十分精彩,構建出了一個十分迷人的情景,首先是左手伴奏上,一直有一個五度音貫穿全曲,獲得了鐘聲幽遠的音效;其次是右手長、短琶音的使用,將江水流動、水花翻動形象地描繪出來。同時,在音樂演奏中,對古箏的短倚音、長刮奏進行模擬,充滿了民族特色,加劇了作品的古色韻香。
二、姜嘉鏘《楓橋夜泊》的演唱特色
(一)氣息的巧妙應用
姜嘉鏘對《楓橋夜泊》的演唱是建立在西洋現代發聲及中國傳統發聲共同的“深氣息”前提下,姜嘉鏘將作品的意境構造與氣息的長短、多少、急緩緊密結合在一起,保證了作品演唱的恰如其分,同時也將姜嘉鏘先生的優秀功底顯露出來。作品《楓橋夜泊》除了第四句高潮外,演唱中都是應用中等偏少的音量,從而將作者的孤寂心理、夜色的清冷蕭瑟形象地描繪出來。在作品第一句的演唱過程中,“落、霜”兩字分別演唱,同時音量逐漸加強,到了“啼、天”兩字,音量則逐漸變弱,同時在“天”字上利用揺音技巧,通過揺音與氣息的良好配合,使得整句節拍搖曳多姿。作品《楓橋夜泊》的演唱,對于演唱者氣息運用能力有很高要求,只有做到氣息的出神入化運用,才能將《楓橋夜泊》鮮活的藝術意境描述出來。
(二)靈巧的發生及共鳴控制
姜嘉鏘在演唱作品《楓橋夜泊》時,在聲音造型上呈現出圓潤、細膩、清醇、含蓄的特色,在演唱中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在發聲、共鳴上苦下功夫。演唱過程中應該保證喉頭位置適中,使得喉頭、共鳴腔有適宜的形狀、長度,避免共鳴腔過長、過寬,從而造成音色美聲化。樂句在中低音區,應該做到喉頭打開幅度不大,音色清秀而含蓄,到最高音“到”字時,利用美聲的“關閉”技巧,使得聲音呈現圓潤高亢特色,這時喉頭應該有力下沉、穩住,配合氣息做到音色上下統一。在顫音應用上,使用振幅寬、頻率慢的揺音唱法,在最高音上適時延長,使得顫音有美聲色彩。在其他地方,顫音要做到振幅稍小、頻率稍快,從而塑造出相應的聲音藝術形象。
(三)運用古色古香的潤腔
在作品《楓橋夜泊》演唱中,最具特色的潤腔就是裝飾音、揺音、沉音,樂句的最后幾個字,即天、眠、寺、船等,都應用了揺音技法處理,在延長音的基礎上,將顫音改變成振幅寬廣、頻率慢的聲音造型,并逐步減弱的處理。通過這樣的處理,使得作者無限惆悵的思緒被放大,同時將悠遠的意境構造出來,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也是作品《楓橋夜泊》給人印象最深之處。對于裝飾音的使用,主要是在“姑蘇”的“蘇”字延長上,借鑒古詩詞的吟唱特點,凸顯了作品原創特色,同時也將超然古意顯現出來,體現了傳統聲樂中的“死曲活唱”特色。對于沉音的應用,主要是體現在“寒山寺、到客船”的“寺、船”上,在演唱剎那音色發生變化,仿若水面上的物體沉入水底,從而體現出作者抑郁沉重的心情及自然環境的靜謐。在整個作品演唱中,姜嘉鏘先生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潤腔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既服務了主體,也展示了姜嘉鏘的演唱風格。
三、總結
綜上所述,姜嘉鏘在演唱《楓橋夜泊》中,靈活地利用各種顫音,并準確地把握不同力度、色彩,通過獨具特色的裝飾音處理,賦予了作品《楓橋夜泊》清新、雅致、靈巧的特色,在傳統的基礎上煥發了新意,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超.《楓橋夜泊》的意境及其演唱詮釋[D].安徽大學,2017.
作者簡介:胡宏強(1990—),男,漢,江蘇省徐州市人,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