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銳
【摘要】聲樂演唱中的聲母、韻母以及在行腔拼合中的發音規律和特征等知識,最終都是為歌唱情感表達服務的。聲樂是通過音樂與語言的結合來表達情感的藝術,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才是歌唱的目的。僅僅擁有美麗的嗓音和清晰的吐字咬字而缺乏情感的生動表達同樣也不能使作品表現得完美。
【關鍵詞】歌唱情感;外化特征;聲調;語調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漢語是聲調語言,用聲調來區別字詞的含義,比如,梨子、李子、例子等。在歌唱中,字的聲調在旋律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化,為了字音字義的表達明確,就要求聲調與旋律的和諧統一。歌唱中的四聲調應該與說話中的聲調相符合,否則就容易引起歧義。但歌唱中的讀字往往受到音樂旋律的高低起伏的影響不能體現出四聲的韻味,此時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就尤為重要了。需要根據字音的聲調語勢和感情的變化進行處理,以便更加清楚地表情達意。比如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我的祖國》,你可以聽到在演唱“大、河、岸、船”四字時,增加了一個下倚音和三個上倚音,這樣的處理強調了字音的走向,進而咬字更加清晰準確。通過這樣的處理,使歌曲更有抑有揚,富有動感,曲調跌宕起伏,增強了歌曲的意境和流動感,一副更加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一、陰平調
在第一章中曾經介紹過,陰平調又叫高平調。演唱這一調類的時候,起調要高而平,至此音結束一直保持音高不變。應該注意的是,為保證語意清楚,演唱此調類起音時應不加裝飾音,保持音時不加滑音。比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二段的第一句“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么地方”中的“方”,就是陰平調。
譜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演唱時應保持“高而平”的特點直到四拍結束。有的人在演唱時喜歡在“方”的音符上加個倚音,聽上去就變成了“房”音。所以,陰平調在演唱的時候,從起調到結束要保持“高、平”的特點不變。
二、陽平調
發音由中高到高,上揚調。它的特點是從起調到結束是一個上升的過程,并且起調時的調值是中高。在演唱時除了注意上升的過程還要兼顧到起調的高度,否則就不能將陽平調的流動性和推動力的特點發揮出來,影響歌唱的準確表達。比如,內蒙民歌《牧歌》中有很多字屬于陽平調,陽平調的上揚性從語音上增加這首作品的流動性和推動力,體現了作品遼闊、自由、豪邁的意境。如果不注意陽平調字的發音特點,會造成語音上的流動性的破壞,出現不連貫,歌曲缺乏活力的問題,影響歌曲的風格。其中的“藍”“白”“云”都屬于陽平調。
三、上聲調:降升調
發音由半低起調,先降到最低,再到半高,它是四個聲調中比較特殊的調,包含了降和升兩種趨勢,升的幅度要比降的幅度大。在發音的時候要注意到起調在中低降到最低再升到中高三個環節。
四、去聲調
全降調。起調與陰平調相同,持續時下降到最低。它的特點是起調高,然后迅速降到最低。
總之,歌唱中的聲調與說話中的聲調是不盡相同的,除了要考慮到自身的發音特點以外,還受到旋律高低、走向的制約。有時字音本身聲調在高低起伏的旋律中并不明確,但是,了解四聲的特點,還是可以將歌唱中的字音表現得更貼切、生動。演唱者在經過了解背景、概括主題、分清層次及人物性格特征等幾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之后,對聲樂作品內部結構、脈絡以及情感基調都有了透徹的了解。但是,這只是歌唱者的內心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在歌唱過程中如何讓聽眾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才是歌唱的目的。這就要求歌唱者將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外化成具體的行為。主要依靠歌唱時的詞句不同的語調、語氣等的變化來實現。相反,語氣語調上表達得不到位,即使情感體驗再豐富,也無法實現情感的豐富表達。
情感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和感受。歌唱的情感體驗來自聲樂作品,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直接關系到情感的表達。情感表達過程就是將內心的抽象感受外化成具體行為的過程。表演者首先要通過對歌曲的各個方面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通過一些外化的行為表現出來。對于聽眾來說,對歌曲情感上的感受是通過對表演者發出的語調、語氣以及表情等具體的行為的理解而感受到的不同的情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