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滿鳳
[摘 要] 教育的信息化建立在信息化教育進入課堂的基礎上。目前教育信息化在學生、教師和課堂方面都落后于社會信息化。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探討了信息化條件下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教育方式,希望找到一種更合理的教與學模式。
[關 鍵 詞] 信息化;教學現狀;教與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60-02
目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人們的生存和學習方式無不被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以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口,帶動實現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現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育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化教育進入課堂的基礎上的。眾多師生通過對信息化教育的感受和消化,完成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學習體驗,最終完成課堂教學的信息化。在新的環境下,如何進行有益的教學和學習?本文討論了教育的現狀,討論如何與教與學。
一、學生、教師與課堂教學不匹配的教學現狀
(一)學生
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他們不喜歡學習,課堂上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行為習慣、學習方法和取得的學習成果差異很大。但是,伴隨著信息時代成長的他們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興趣,泡網吧、打游戲,樂此不疲;他們反感家長、老師的說教,信任可見、摸得到的東西,喜歡親手操作;使用各種移動終端進行娛樂、休閑、信息采集,喜歡用各種方式進行交流。
(二)教師
職業學校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全面。教師開始借助PPT進行教學,包括現在正在大力推薦的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但教師的力量和計算機專業知識有限,大多很難獨立完成一堂信息化課堂教學任務。大都期望團隊合作一起完成工作任務;期望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現有的課堂教育,但不知從何開始;期待有N個網站,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用的東西并由自己來選擇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三)課堂
目前職業學校的教室里,教師借助黑板、粉筆、教材,設備十分單調;雖然信息技術已經接近課堂,課程和技術是融合的,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與社會上網絡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相比仍然處于一種滯后的狀態,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仍處于一種單一狀態,停留在PPT部分代替板書,仿真軟件部分代替實際操作的現象。信息技術主要體現在教師教的方面,而用來幫助學生學習的卻不多,教與學的方式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二、信息化環境下學習面臨的挑戰
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學習資源、教育情境、學習環境都與傳統教學大為不同。且信息化環境下知識的分類更以紛繁復雜、形式多樣的方式呈現,獲取知識的方法明顯交叉化。師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開放和舒適,微博、QQ、飛信、微信等遠程支持方式在教育過程中呈現。信息時代的學習與以往的學習大為不同。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常識,而是知道知識在哪里及怎樣獲得這些常識,學習目標的變化,必定會給學習過程提出新的要求帶來新的挑戰。
(一)學習目標的挑戰
數字化學習的概念認為技術的作用是作為學習者的工具,而不是用特定的內容來教學生。學習的本質因技術作為工具發生了改變。學生不直接從老師或技術學習。他們只能從思想中學習。技術的特點是學生思想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從低階才能的培養轉向高階才能的培養。
(二)學習方式的挑戰
什么樣的教育模式有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階段,大部分的教育是課堂教學的集體方法,少量的為一對一的教學。這種以集體為受眾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是有效的,它在培養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實行融合思維、鍛煉實踐能力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對學生來說,這種方法是被動的、強制性的,是泛在型和知識的繼承學習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教育方法的弊端日益顯現。生活中高分低能的學生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典型代表。
(三)學習資源的挑戰
信息時代的學習,離不開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建立充分的、隨時隨地能夠分享的數字資源尤為重要。數字資源的建設可能是數字時代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四)學生自身面臨的挑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本質的層次直接決定學習力的高低。學生的本質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數字時代的人們的學習場所不再是僅僅局限于校園、教室,甚至在家里、在工作場所,學習都可以隨時發生,可以是碎片化的泛在學習。所以學生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教與學模式的探討
根據上述教育現狀和信息環境下學生學習的新的特點,如何在新的環境下開展有益的教學,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轉換教師的角色,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環境下的教學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法。電腦可以部分取代人腦的工作。計算機對教育過程的介入,為教學活動帶來了效率,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過去,由于信息封閉、知識狹隘,傳統教師主要擔任人類文化的翻譯者和知識教育者。由于傳統教師掌握著知識(信息)等稀缺資源,教師的地位也頗具權威性。在信息社會中,學生不只可以通過教師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網絡、音像資料、多媒體等方式獲得。教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教師沒有了神的光環籠罩在身上,成為與學生一樣的探索者。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之成為知識的自我建構者
目前學生處于一個信息不斷涌現,信息多樣化的年代。未來,各種媒體手段,特別是互聯網,給學生比教師更多的信息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學生選擇和分析各種信息。這些需求依賴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性,對信息進行選擇和分析。
信息的多樣化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更加多樣化,更具備自我意識。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大腦主動地接受網絡、眾多媒體帶來的教育影響。教師不能也不能代替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問題,所有學生都可以做自己,按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問題,教師不應該排斥另類學生;學生學習問題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還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創造性活動來解決問題。
(三)有效運用激勵作用,努力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給人們帶來開闊視野、豐富學習資源的良好作用,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讓人產生焦慮感,也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這些壓力,教師和學生有必要互相要求或自我誘導教育需求和動機,引導教育(包括教育)行為,盡最大努力完成教育目的或教育決策。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集中在學習內容上,教師在調查和討論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設疑,發現、探索和夢想的價值,使學生積極、慎重地并冒險地研究教育的內容。此外,重點關注學習內容的相關性。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多樣性和實用性,幫助學生進行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達到拓寬學生常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協助學生堅持等待成功。要求學生建立短期目標,關注學生取得的成績和學習成果,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盡全力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已取得的學習成就。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與前方目標之間的差距,堅持更大,更成功地等待下一次成功或競爭。這樣既有利于培育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堅持一種方向、一份清醒,也有利于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四)勇于創新,進行有效的課堂嘗試
1.創設信息化學習環境,通過搭建數字視頻課堂、設置公共服務平臺等措施,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建立能夠滿足真實的情境創設、多重交互等多方面要求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2.整體優化教育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利用信息環境下的信息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協助教師轉換多種角色,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在課堂上,學生使用學習軟件進行預習,復習、實驗、操作和練習,支持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讓我們對未來教育充滿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信息化教學的推動下,教育改革和發展及實行創新教育將迎來質的飛躍。信息技術全面進入課堂是建設校園信息化的最終目的,使多媒體教學成為教育的主要方式,使師生迅速從傳統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從容面對現代教育的挑戰,使眾多教師和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更為舒暢和有效。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信息化教育中,教師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也讓教師增加了更多的責任。教師如何在教育中成功地轉變自己的特點,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如何利用教育的激勵措施來鼓勵學生等,都是值得我們討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桑新民.華南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從印刷時代走向信息時代:人類學習方式與教育模式的歷史性變革[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1(1).
[2]勞凱聲.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