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民
【摘要】嗩吶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民族樂器,嗩吶的表演激越、動人,在我國傳統民族樂器演奏中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嗩吶表演不僅對嗩吶演奏者的音準有明確的要求,對表演者的表演形象也有一定的要求,盡量避免刻板的演奏動作和形象,達到流暢的表演效果。在嗩吶表演藝術中,需要結合內在演奏與外在表演藝術,以此增強嗩吶表演的感染力。本文重點對嗩吶的表演藝術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嗩吶表演提供借鑒。
【關鍵詞】嗩吶;表演藝術;表演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嗩吶是我國民間傳統樂器的一種,在我國民間演奏較多,在樂隊演奏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嗩吶演奏具有非常高的靈活性,在喜慶場合、悲傷場合均能夠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嗩吶本身音域寬廣,對演奏者自身音準的掌握能力要求也相對較高,因此,雖然嗩吶的演奏感染力強,但好的嗩吶演奏者卻“鳳毛麟角”。在嗩吶演奏過程中,除掌握良好的演奏音準外,還需要演奏者自身擁有較好的演奏能力,提高嗩吶在樂隊演奏中的烘托能力。[1]需要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注意表演藝術的表達效果。
一、演奏音準的表演藝術
嗩吶的音準演奏與掌握是演奏者掌握嗩吶演奏技巧的一大難點,是嗩吶演奏的基礎。演奏期間,演奏者的音準受到氣息的控制和限制,正確的呼吸方式是保證氣息平穩的關鍵內容,音準的表演藝術屬于演奏者的“內在表演”,觀眾僅能通過評價“是否動聽”判斷演奏者的音準水平。因此,嗩吶的音準表演需要演奏者打下良好的基礎,首先應保證初學者、演奏者掌握正確的呼吸吹奏方法,確保上顎、胸腔充分打開,輔助氣流順利通過,保證演奏過程中正確的呼吸,除內部環境外,演奏者的口唇形態也會影響氣流的通過效果,與嗩吶簧片振動效果存在直接聯系,音準的掌握是演奏嗩吶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保證嗩吶演奏專業性的基礎與素養,在嗩吶演奏者的培養與表演藝術中尤為關鍵。
二、形體動作的表演分析
形體動作在樂器表演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形體動作是樂器演奏中的互動內容,能夠彌補樂器演奏與觀眾互動性差的問題,形體動作還能夠增加觀眾對音樂的感知效果,增強樂曲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嗩吶的演奏形體相對缺乏,演奏者多數站立在舞臺上,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嗩吶演奏的形體動作貧乏,主要通過腿部、軀體動作表達演奏情感,部分演奏者在對自身音準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無法兼顧或放棄了肢體動作的表達和表演,這對嗩吶演奏的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觀眾在臺下的視覺體驗較差,無法通過演奏者的肢體動作帶入到樂章當中,對嗩吶演奏造成影響。為保證嗩吶演奏的效果,形體動作的表演藝術不可缺少,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隨音樂變化、行進,使觀眾在聽覺享受的同時,提高觀眾的視覺體驗,多渠道表達音樂富含的情感,在肢體表現中,嗩吶演奏者不可過分程式化地擺動肢體,而是在演奏過程中加入自身對演奏內容的理解,與樂隊合作的時機等,不但將嗩吶表演藝術活化,還需要增加對演奏整體的配合效果,達到視聽一體、和諧的效果。[2]
三、增加自身對樂曲結構的理解掌握能力
嗩吶演奏的表現形式相對缺乏,對嗩吶演奏者的表現能力要求較高,除外在的形體表演藝術外,真正打動觀眾的好表演還依賴嗩吶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演奏者對表演內容越熟練、對樂曲感情的共情能力越強,演奏者的表演效果就越好,表演能力也隨之提高,觀眾對樂曲美的感受也就更加直觀。因此,在表演前,嗩吶演奏者除熟悉樂曲外,還需要對樂曲的情感內容進行理解,并將對樂曲情感內容的理解效果作為嗩吶表演的一項內容,提升自身對樂曲的感知能力,將嗩吶演奏看作是音樂的表演,避免演奏者將嗩吶表演看作是機械性、程式化的“操作”,提高演奏的藝術性與表現力,提高感染性與感染效果,觀眾能夠通過演奏者的共情與感情表現,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與感知層次,增加觀眾更深層的視聽體驗。
四、建立自身的演奏風格
在保證音準,擁有豐富的表演能力外,還需要建立自身的表演風格,嗩吶演奏具有形式多樣、表演風格突出的特點,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避免千篇一律的表演風格,將演奏表演融入自身的風格與特點,保證演奏準確性的同時,增加演奏者自身對樂曲演奏的理解。保證情感的充沛,增加演奏能力與水準,多數嗩吶初學者選擇“模仿”視頻、教師的演奏風格,但隨著演奏逐步成熟,演奏者應對自身的演奏風格進行思考和學習,逐步形成自身的演奏風格。演奏風格能夠與演奏藝術共同重新詮釋樂曲,為觀眾帶來新鮮的視聽體驗,并增加演奏者的個人特點,避免由于模仿、沒有特點導致觀眾失去對嗩吶演奏的認識點與記憶點,增加嗩吶表演藝術的渲染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對上述表演藝術進行了簡要分析,認為在表演基礎上,表演能力、理解能力與個人風格是提高表演者表演藝術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樹鵬.探究嗩吶演奏在二度創作中技術的把握[J].藝術評鑒,2018(10):51-52.
[2]袁茵.碭山嗩吶與沛縣嗩吶藝術特征及發展歷程比較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