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娟
[摘 要] 通過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及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的分析,論述了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學前教育課堂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闡述了該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最后,結合教學實踐,以一節課堂教學為例,闡述了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學前教育課堂中的具體應用。從而論證了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更為學生可持續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行很有必要。
[關 鍵 詞] 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后教;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138-02
一、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學習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是要培養與幼教實際相適應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內涵和扎實的保育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集保育技能與教育技能于一體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中級保育員。由此可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更應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要改變原有課堂的結構,它要求教師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轉化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行為,轉化為學生多樣化的自主參與方式,變先教后學的教學方式為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構建和實施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更為學生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在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施行很有必要。
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雖然中學學習的基礎不好,但是這些學生有表達的欲望,有學習的渴望。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中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小組互助的學習中獲得自信和成長,從而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施行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內涵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是指在教師有效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而實施的課程。
(二)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該理論對學生和教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
2.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設計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主要研究的是“學”,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完成意義的建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設計理念的基礎上而建立的。
(三)教學目標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要考慮學習者這一主體;其次是要尊重學習主體本身內在的體系特征。在考慮兩者的基礎上確定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要求。
(四)教學程序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共分為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包括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三步。這三步共同決定了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是整個模式的核心,所有步驟都圍繞學習任務展開。(2)學教互動階段:課堂上學生圍繞學習任務先進行小組內部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班級課堂教學交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進行學習指導幫助。(3)評價與修改階段: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修改三步。評價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階段。
(五)教學評價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學習模式的教學評價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首先,該教學模式中學生預習提綱是在課程結束后上交,允許學生在課堂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之后對自己的預習提綱進行修改。其次,課堂教學中采取對小組整體評價的方式。小組在課前完成提綱的過程中可以集體討論完成。預習提綱的成績和小組課堂發言的情況是學生的平時成績。最后,通過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最終給出學生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三、自主—互助學習型教學模式在課堂的實施
(一)準備階段
1.學生培訓
在實行自主—互助學習模式改革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了解該模式的理念、教學程序。在了解的基礎上,在日后課堂實施中不斷強化才能慢慢使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幫助,最終形成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
2.劃分小組
在實施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中,以學習小組為集體學習的基本單位。我在兩個教學班中采取的是以6人為一個小組且面對面的座位布局。在分組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性格進行合理分組。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安排學習任務、協調討論活動進程、掌握學習時間。
3.確定預習學案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首先,教師結合任務引領教學理念,整合教學資源和實踐經驗,將學習內容整合成典型工作任務,然后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在每一章節的學習中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內容的特征確定學習目標,并把學習目標細化為學生要回答的問題或者學生要分析的案例,制定出學生的預習學案,提前一周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完成。
(二)課堂教學實施階段
1.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首先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提綱是否完成,并詢問學生在完成過程中比較困難的地方。五分鐘的簡單的交流既是對學生按時完成預習提綱的督促,又能了解學生的預習程度。
2.小組選擇題目
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在課堂中不可能每個小組圍繞所有的問題展開討論。因此,我請一個小組自愿選擇一道題目討論。
3.小組展開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小組選擇題目后進行小組討論學習,設定展示內容和形式,組織語言,模擬角色,展示成果。在小組展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回指導。詢問學生的討論情況,給小組提出好的建議,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
4.課堂教學交流,小組整體評價
小組討論之后,進行課堂的教學交流,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組的同學認真聽、看,可以提出異議或者補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追問和提升。
問題交流展示后,各小組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互評:合作情況、問題的正確性和全面性、交流展示的方式,總分是十分。小組所得的分數就是小組該次課的平時成績。適當的獎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競爭的意識。
由于該評價方式強調了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評價學生時不僅要注重個體的進步,還要強調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學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遞活動,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學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學生團結協助的精神。
5.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最后一個步驟是課堂小結。通過小結,一方面學生鞏固了知識、強化了能力。同時,在小結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從職業能力方面進行總結提升,同時更加注重職業情感、職業態度、職業行為習慣方面的總結提升。
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以便于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合理地劃分小組
小組是自主—互助學習課堂的基本單位,合理有效地劃分小組十分關鍵。小組人數在5~6個人之間為宜,每一個小組要選一個組長。組長應該首先具有一定的領導力,并是能夠組織、引領大家展開討論的學生。小組成員的搭配還要考慮性格、學習程度的因素,這樣才能使每個小組之間的程度相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更加激發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有助于課堂良好氛圍的形成,最終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主動參與學生討論,并進行適時引導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生進行討論學習時,教師要巡回指導、主動參與到學生討論中,以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并及時發現問題。作為觀察者,教師除了注意討論的進度、產生的效果和結果,還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出現的問題給予積極的引導。作為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中的伙伴,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有意識地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并使學習活動處于教師的監控下,避免個別小組的討論學習不在教學范圍內。
(三)集體交流過程中引入小組互評環節
課堂教學的組織采取的是一個小組選擇一個題目討論的形式,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只關注自己小組選擇的題目。引入小組互評的方式,提出對其他小組的修改和補充能夠給自己小組或者個人加分的形式,學生在關注自己小組題目的同時也認真地傾聽其他小組的交流,有利于課堂學習的全面性,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五、小結
通過幾個學年的實施,我所實施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級、2014級(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與2008級、2009級(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相比較,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明顯增強,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并完成預習提綱的習慣;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了與人合作的能力。學生考工的通過率也有明顯提高,考工通過率從之前的70%提高到85%。
六、反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在學生群體中得到了極其廣泛應用,課堂學習也應該而且必須與信息化相結合。因此,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學習如何實現與信息化的結合,使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支持,不斷推進教學的發展,這也將是我們今后需要繼續研究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雷.“互助式教學模式”在職業學校計算機操作課中的構建與實施[J].遼寧師范大學,2005.
[2]潘永慶.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84-87.
[3]張鶴群.談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中的有效合作的實施[J].創新教育,2010(34):161.
[4]楊曉娟.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過程設計模式[D].山東師范大學,2000.
[5]潘永慶.建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與認識[J].當代教育教學,2006(14):22-26.
[6]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75-82.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