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歌
【摘要】在歌劇《白毛女》的創作中,創作者們就大膽、合理地運用了許多戲曲的創作手法、旋律和演唱方式等,突出了戲劇的主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為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表現力。
【關鍵詞】歌劇音樂;地方戲曲;民間音樂;結合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歌劇《白毛女》是毛澤東主席在陜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后,由延安的新文藝工作者們創作出的一部極好的藝術作品。此劇由延安魯藝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作詞,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作曲完成。節目演出后受到熱烈歡迎,深受廣大干部、群眾和官兵的喜愛。
在音樂創作方面,吸收了河北、陜西、山西等地方的民歌素材和地方戲的唱腔,加以改編和加工,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楊白勞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編創的,曲調低沉,刻畫出了楊白勞自身受壓迫、懦弱的性格特點。“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表現出喜兒的天真與青春活力。地方戲曲山西梆子的旋律表現出了喜兒強烈的仇恨情緒,高亢激越的曲調。再加上民族弦樂——板胡的伴奏襯托,把主人公內心壓抑、爆發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恰恰是我國地方戲曲藝術所擅長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藝術處理是我國地方戲曲特有的魅力。是在民間音樂的土壤中滋生出的旋律。文藝工作者們在伴奏、配器方面又大量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處理方法,摒棄了過去地方戲曲中單旋律、單線條伴奏的方法。充分運用西洋樂器的和聲、復調等方式,使這部歌劇讓人耳目一新,給我們土生土長的老百姓展現了一種新的形式,注入了一縷清泉。在伴奏手法上,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張力。板、鼓的加入更使作品的節奏發生明顯變化。充分為劇情的跌宕起伏做出鋪墊。再此之后創作的很多民族歌劇都借鑒了這一手段。劇中慢板的板式用來表現楊白勞沉重的心情。快板運用表現出喜兒的天真、清純。道白等形式也在多個唱段中出現,借鑒了戲曲中說唱結合的表現形式,如喜兒的唱段《恨是高山,仇是海》《我要活》等,說和唱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大大增加了新歌劇的藝術表現力,豐富了歌劇中的人物形象。 大膽的借鑒了地方戲曲的表現形式,也為日后民族歌劇的發展闖出一條新路。開始時候喜兒這一角色由歌唱家王坤來扮演,王坤也是延安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培養出來的一名演員,本來只能用“土嗓”來演唱,后經過老師的指導,學會了一些西洋聲樂技巧,演唱出大白嗓的感覺。由于不是戲曲演藝出身,在表演方面要吃力一些。后來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來塑造這個角色,獲得了巨大成功。郭蘭英本身是山西梆子演員出身,自幼學戲受盡了苦難,經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山西梆子演員。十幾歲的時候參加革命,由她來扮演喜兒更能充分調動出人物內心的感受,舊社會對她的壓迫使她心目中早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欲望。在新文藝工作者們的悉心指導下,郭蘭英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角色。并且把她所學的戲曲表現技能充分發揮出來。尤其是唱腔中大量的山西梆子、陜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運用,她來演唱更是對旋律駕輕就熟。歌劇音樂吸收的慢板、散板對于普通歌唱演員來講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對于戲曲演員卻不陌生。相近于地方戲曲表演特色的藝術形式,也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可以說是老百姓樂于接受的藝術形式,唱腔和音樂通俗、簡練。對白是經過提煉的大眾化口語,很是自然、淳樸。富于性格,還兼具民族特色。歌劇音調采用了中西結合的創新形式,不僅從傳統民族音樂中汲取精華,還廣泛借鑒西方的音樂元素,經過作曲家們的創新,運用多層次創作手法,對每一個人物形象都用音樂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繪,使得這部民族歌劇既有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又兼具強烈的戲劇性沖突,真正實現了洋為中用、戲歌結合的目的。
歌劇《白毛女》的特點,是以演員的歌唱、道白來表現劇情發展。運用地方戲曲的表現形式來塑造人物,歌詞的語言既有節奏韻律,又富有歌唱性,這樣才能深刻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很易于傳唱。歌劇中的道白雖然在劇中不屬于主要地位,卻是一種很重要的輔助,用它來貫穿很多重要情節,與歌唱相得益彰。這些正是地方戲曲表現形式的重要手段,俗話講七分念白三分唱,就是體現念白在戲曲中的重要性。音韻協調、上口。同時融入了民歌和傳統戲曲中抒情、美妙的方式。大膽、合理地運用了許多戲曲的創作手法、旋律和演唱方式等,突出了戲劇的主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為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表現力。 為中國現代民族歌劇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成為了今后民族歌劇音樂的創作依據和標準。可以說,歌劇《白毛女》是民族歌劇音樂與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完美結合的范例。
參考文獻
[1]劉愛珍.中國民族歌劇發展方向探析[D].開封:河南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