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夢
【摘要】閔惠芬是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其藝術成就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人物軼事、藝術情懷、評價三個方面展開,采用文獻閱讀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其進行論述。
【關鍵詞】閔惠芬;二胡;藝術情懷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閔惠芬生于1945年12月23日,籍貫江蘇宜興,2014年5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二胡藝術的成就之高讓人敬佩。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團、上海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的二胡獨奏家。同時也是我國第四屆全國人大的代表之一,此后更是連續幾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一、人物軼事
閔惠芬的父親閔季騫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是我國二胡大師劉天華的弟子。因家庭的氛圍,閔惠芬自小熱愛音樂,8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學習音樂,并且天資聰穎,在音樂上接受力很強。1956年,當時11歲的閔惠芬由于父親工作的調動來到文明古都南京,并且在南京市鼓樓區的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和管弦樂隊的指揮,在音樂學習上得到鍛煉。
1958年,年僅13歲的閔惠芬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主修二胡專業,師從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專業得到很大的提升,走向更為專業的道路。1963年,可以說是閔惠芬幸運的一年,在這一年的第四屆“上海之春”首屆二胡大賽的舞臺上,閔惠芬用精湛的水平,演奏了《病中吟》,打動了評委和觀眾,并取得大賽的第一名。
1979年后,閔惠芬先后在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十余個國家演出。1981年,正處于發展時期的她不幸患癌,不到五年的時間接受了手術和化療十余次。但她沒有放棄,依舊在堅持,為了更早返回她鐘愛的舞臺。1987年,她受到邀請參加中國藝術節,這是她病后首次登上舞臺,演奏了《長城隨想》;此后在龍樂音樂周,她又演奏了《洪湖主題隨想曲》,廣受好評。2005年,由她自己創作的《天弦》在廣州演出,深受喜愛。
閔惠芬堅持練習二胡,注重專業,除此之外還學習了京胡和小提琴。后來,因他人贈送,閔惠芬獲得二胡巨匠阿炳先生的二胡唱片,但苦于當時沒有唱機,無法聆聽。在上海電影樂團排練的時候,她發現那里有唱機,于是將唱片拿出來學習。邊聽邊學邊練習,唱片里的音樂閔惠芬蘭熟記于心,一招一式都精心學習,后來她竟然可以將二胡樂曲演奏的如同唱片里一樣,惟妙惟肖,打動人心。
二、藝術情懷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閔惠芬提出二胡演奏新的理論方法,即“聲腔化”。而她更是在自己一生的二胡藝術生涯中將“聲腔化”的概念付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改編、創作了大量的二胡作品。
閔惠芬的家鄉在江蘇,也是中國民間樂種江南絲竹的故鄉,江南絲竹、蘇南吹打、各種民間小曲、小調都讓她陶醉。從小接觸二胡、琵琶、三弦等民族樂器,在她的記憶中民族音樂的曲調伴隨著她的成長。但閔惠芬尤其鐘愛二胡,其魅力在于音色接近人聲,能很好地將中國人的情感表達出來。閔惠芬的第一把二胡還是父親的同事留下的,對于如今來說,那把二胡是廉價的,但對于她來說,卻是無價的,盡管質量、做工不那么精細、完美,但那把舊二胡見證她的音樂之路,成就了她日后的輝煌。
閔惠芬的藝術生涯大量地汲取了民間音樂的影子,如江南絲竹、戲曲音樂、京劇、越劇等,將其中精髓融入自我的演奏中,不斷豐富了二胡演奏藝術的表現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技巧嫻熟,對于樂曲內在的把握恰到好處,直達人心底。閔惠芬的演奏熱情而有內涵,夸張而不做作,深受人們喜愛。在演奏中,她能夠很好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把握音樂的意境,并將其進行結合,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舞臺上通過節奏、強弱、運弓、呼吸等技巧引領人們融入音樂,發揮想象,仿佛身臨其境,出神入化。一生都致力于二胡藝術的發展,花甲之年的她將重心放在培養后備軍上,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二胡良材,與此同時,她每年還要舉辦近二十場的民樂音樂會,為中國二胡事業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推動著二胡藝術的長足進步。
三、評價
閔惠芬對于藝術的追求是專注的,不僅重視基本功的練習,更加注重樂曲內涵的演繹。她的琴聲細致入微,扣人心弦,富有極大的感染力。作為第一個將中國傳統樂器帶進金色大廳的二胡巨匠,讓世界聆聽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而她的名字也漸漸成為二胡的代名詞,見證著二胡百年的進程;她所培養的一批二胡良材,皆在二胡演奏或教育領域發揮熱量,為二胡藝術的發展發光發熱,推動著二胡藝術的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郭樹薈.琴音滄海:一種緣分 二重敘事——為二胡演奏藝術家閔惠芬而寫[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