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赫《二部創意曲》作品中,BWV784可以說最受人喜愛的一首作品,雖然是復調作品,但整首樂曲幾乎都使用分解和弦形式的旋律,有非常明確的和聲功能進行。在短短25小節的作品中,作曲家不但使用了高超的復調手法,還把和聲的色彩與調性間的明暗對比發揮到了極致,非常值得借鑒與學習。
【關鍵詞】巴赫;二部創意曲;BWV784;創作手法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這首樂曲使用較為完善的三段式結構,呈示段為第1-6小節;中段為第7-17小節;再現段為18-25小節。本文更注重和聲功能的分析,而不會對和弦的轉為進行詳細分析。
一、呈示段
(一)第1-2小節
這兩個小節中,第2小節是第1小節的重復,并稍作變化。第1小節的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的節奏型采用的是一種“斜向”的模仿。高音聲部前兩拍與低音聲部后兩拍基本使用十六分音符;高音聲部后兩拍與低音聲部前兩拍也基本以八分音符為主。這一小節前兩拍與后兩拍的和聲功能連接相同,都為t-D7。
(二)第3-4小節
從第3小節開始調性轉入C大調,和聲功能連接使用純四度上行的形式:TSⅥ(7)-SⅡ(7)-D(7)-T。從高音聲部來看,高音聲部第4小節的音樂材料對第3小節的音樂材料進行了模仿,相當于第3小節高音聲部旋律下移二度。從低音聲部來看,第3小節后兩拍與第4小節前兩拍也為第3小節高音聲部音樂材料的模仿。
(三)第5-6小節
第5小節的音樂材料是第3-4小節音樂材料的減縮。從整體來看,后兩拍的音樂材料對前兩拍的音樂材料進行了模仿,整體的音符為前兩拍音符下移二度。這一小節的和聲功能連接從音符來看為TSⅥ-DⅦ-D-TSⅥ,但實際是TSⅥ-SⅡ-D-T這種純四度上行和聲功能連接的一種變形。第6小節的和聲功能連接為SⅡ7-D7-T,后兩拍低音聲部采用了第1小節高音聲部的節奏型,是對主題的一種呼應。
二、中段
中段分為四個樂句:第7-8小節、第9-10小節、第11-13小節和第14-17小節。第7-8小節調性為C大調;第9-19小節調性為G大調;第11-13小節的調性從e小調轉為G大調又轉為e小調。第14-17小節前兩個小節使用轉調模進,調性變化為d小調-C大調,后在16小節進入a小調。
(一)第7-8小節
這兩個小節是第1-2小節的音樂材料在C大調上的呈現,節奏型稍做了變化,不但呼應了主題,而且增強了大小調型明暗色彩的對比。
(二)第9-10小節
這兩個小節是對第3-4小節的呼應,節奏型非常相似。調性為G大調,和聲連接為SⅡ(7)-D(7)-T(7)-S(7),同樣為純四度上行的和聲功能連接,只是相對于第3-4小節的和聲功能連接的排列發生了改變。
(三)第11-13小節
從節奏型來看,第11小節前兩拍的節奏型仍是延續第9-10小節的音樂材料。高音聲部中,第11小節后兩拍以及第12小節前兩拍與后兩拍的節奏型相同,且都來源于第5小節高音聲部前兩拍與后兩拍的節奏型。低音聲部中,第11小節后兩拍到第12小節的旋律幾乎都使用十六分音符,是第9-10小節高音聲部音樂材料的節奏的減縮。從和聲功能連接來看,第11小節轉為了e小調,和聲連接為D7-tsⅥ-s7。這里使用tsⅥ連接在D7后起到阻礙的作用,之后連接的s7同樣為G大調的SⅡ7轉入G大調。第12小節G大調的和聲功能連接為D-T(7)-SⅡ(7)-DⅦ(7)。到了第13小節,又轉為e小調,和聲連接為D7-t,結束了e小調。
(四)第14-17小節
這四個小節的節奏型相同,使用了模仿的手法。整體的音符相當于從第14小節開始進行了三次的二度下行。第14-15小節屬于轉調模進,兩個小節的和聲連接都為SⅡ-DⅦ7-T。但是第16-17小節,調性進入了a小調,和聲連接為dtⅢ-DDⅦ-(-sⅡ)-D7。這一樂句主要起到過渡的作用,將調性最終轉為了a小調。
三、再現段
(一)第18-22小節
第18小節是對第1小節音樂材料的再現。第19-21小節高音聲部全部使用十六分音符,旋律型基本相同,使用了模仿的手法。第19-22小節的和聲功能連接為tsⅥ-(-S7)DDⅦ7-D9-t-DDⅦ7-D7-t-D7。
(二)第23-25小節
這三個小節高音聲部幾乎全部使用十六分音符,低音聲部幾乎全部使用八分音符,突出了節奏的對比。第23小節低音聲部中,從第1拍開始進行了三次二度上行,和聲連接為S()-DⅦ()-t()-?1sⅡ6。這里使用了旋律小調的下屬和弦和那不勒斯和弦增加了和聲連接的色彩。最后第24-25小節使用D7-t的和聲連接結束全曲。
作者簡介:胡一鵬,男,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