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音樂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來我院就診的智力障礙患兒40例,均實施音樂治療,觀察其語言遲緩康復效果。結果:治療6個月后,本組患兒適應性及語言發育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結論:音樂治療能發展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溝通能力,改善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功能,提高其智力發育水平,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音樂治療;智力障礙;語言遲緩;聽覺統合訓練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智力障礙(mental retarded,MR),是指腦發育不完全或大腦遭受器質性損害所造成的心理活動障礙和認知活動的持續性障礙,其治療以醫學、教育、音樂、體育、游戲和綜合康復療法為主,音樂療法應用聽、唱、器樂演奏、即興演奏等多種形式對患兒進行治療及康復訓練效果令人滿意[1]。智力障礙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重要病因,如何改善其語言功能和智力發育水平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要問題[2]。本研究探討了音樂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及語言功能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40例智力障礙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智力障礙及語言發育遲緩診斷標準[3];②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因外傷、腦炎等腦病后遺癥所引發;②合并腦癱、廣泛性發育障礙、視力障礙或重度聽力障礙等;③服用精神藥物治療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10歲,平均(4.70±1.37)歲,平均智商(IQ)(45.10±1.09)。
(二)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計劃,進行個體化語言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實施聽覺統合訓練:采用聽覺統合治療系統(由播放器、可調節的立體聲均衡器、耳機、專用CD碟及變壓器組成)進行,讓患兒家長督促孩子安坐30min后戴上耳麥聆聽調制好的音樂,每次訓練30min,每日2次,以10d為1個療程。
(三)觀察指標
適應性發育商、語言發育商(于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采用Gesell發育量表進行評估)。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治療6個月后患兒適應性及語言發育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見表1。
三、討論
兒童音樂治療是通過激發特殊兒童的音樂行為表現改善其交往、情緒、注意力、身體協調等各方面的癥狀,達到補償其心理和生理缺陷的治療目的[4]。研究指出,不同形式的音樂治療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智力障礙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語言能力發展遲緩、動作遲緩等問題。
聽覺統合訓練是一種應用較廣泛的音樂治療方式,其采用經專門調制和過濾的音樂濾除掉敏感頻率,改善并恢復對所有頻率的正常知覺,能訓練并強化中耳肌肉,使肌張力恢復正常,有效矯正聽覺系統處理外界聲音的失調現象,并能刺激大腦皮層改善情緒失調和行為紊亂。實施聽覺統合訓練后可改善智障患兒的口語能力、嘴唇動作和手指動作,利于大腦皮質發育,并能刺激邊緣系統分泌激素,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本研究發現,經音樂治療后患兒的適應性發育商和語言發育商均有顯著改善,提示實施音樂治療能有效改善智障患兒的智力發育水平和語言功能,與陳維華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音樂治療可顯著改善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功能,促進其智力發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明英,李金花,龐焯月,等.學齡智力障礙兒童語音感知的特征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6,14(04):308-311.
[2]高雄韻,陳卓銘,黃偉新,等.智力障礙兒童的詞匯訓練方法設計及應用[J].中國康復,2014,29(05):340-342.
[3]彭偉,邵東升,孫少明,等.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眼腦手協調訓練系統[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6,40(05):331-335.
[4]杜琬.音樂治療的教育應用——以自閉癥兒童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喜 (1977—),女,漢族,湖南岳陽,碩士,講師,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研究方向:古箏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