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霞
【摘要】本文以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作為分析對象,著眼于選材平民化的原因及主要特點。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平民化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浪漫主義時期呈現的異常豐富的創作說明了奧地利人民流露的對音樂難以置信的需求。法國大革命之后,貴族階級的家庭音樂會迅速銷聲匿跡。在維也納,更多的是以家庭或音樂團體的業余愛好者為主。所以,這類樂曲大多簡單,并且容易理解,大多會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也就是說,作品所具有的民間性非常合乎奧地利資產階級市民階層的需求。
這一特點在眾多作曲家身上都有很淋漓盡致地體現過。從舒伯特的早期作品《野玫瑰》中,便能明顯地感受到這種特質。樂曲的歌詞是選自歌德的詩,詩作大致描述的是一個孩子想摘野玫瑰,但它又不甘忍受凌辱,結果孩子被刺痛了手的故事。這是一首非常深刻的詩篇。舒伯特懂得把這種人民的聲音保存起來。歌曲的旋律平緩、簡易,鋼琴織體也只起到一般的映襯效果,但就是這首簡單的歌曲使德、奧人民非常感動,因而也就普遍流行。
無可非議,舒伯特是結合民間音樂與古典傳統成就最突出的一個人,他的歌好像純粹來自民間,但同時又運用了復合的音樂手法。《冬之旅》便是最好的見證。故事發生于一個流浪漢身上,他之所以會選擇流浪,又緣于對現實所感覺到的那份無奈。他曾經與戀人有著一段美好的愛情,但好景不長,終究,他們分離了。原因在于,流浪漢的昔日戀人已另有所擇。他無法把握住自己的愛情,內心充滿了憂傷、郁悶的情緒。他選擇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季去做一番旅行,沖淡那份刻骨銘心的記憶需要時間。或許,這便是流浪漢所揀選的逃脫困境的一種方式。《冬之旅》所選取的這一題材以及以流浪漢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都充分地展示出作品極富平民的意識與藝術趣味,因為流浪漢象征著平民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所表現出的苦悶、悲涼,往往也只能自己去承受。在《冬之旅》尾聲當中,出現了老藝人的形象,他那凄慘的景象無不展示下層人民的疾苦,它是與優越的貴族的生活體驗相悖的,所表達的都是人民大眾的心聲。
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美麗的磨房女》,展示出舒伯特在藝術創作時的取材喜好,它反映出的依然是下層人的生活際遇、內心情感與精神狀態。《美麗的磨房女》大致敘述的是一個年輕的磨房工人,因受到小溪推動的磨房巨輪運轉不止的啟發,決定浪跡天涯,永不停息地追尋他的夢想。他沿著一條風景優美的溪流向前走,來到一個在楊柳葉縫中閃爍的磨坊,緩緩流動的小溪似乎在引領著年輕的工人前往磨坊女的跟前。于是,青年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決定在此安居下來,為磨坊工作。他對主人的女兒一見鐘情,在溪邊立誓,表明他的摯誠,并詢問小溪是否知道她的心。他用典型年輕鄉村男孩活潑生動的方式向女孩子表達他的一片愛意:
將我的愛播在每一片新翻動的田壟上,與水堇一同開始萌芽。訓練一只年幼的八哥鳥,使它能清楚嘹亮地述說我的愛。
顯然,舒伯特非常喜愛這段愛情故事,因為這就是他的生活寫照。毋庸置疑,舒伯特盡管在樂壇享有聲望,但卻始終沒能改變他的個人命運。他在世時,卻有著倍受冷落忽視的際遇,就像英國人愛德華·霍爾姆斯(Edward Holmes)在1827年(舒伯特辭世前一年)訪問維也納時,寫的一篇關于音樂之都藝術活動的報道那樣,竟然只字未提舒伯特;法國學者法提斯(M·fetis)于1830年,音樂史學家拉菲爾喬治·卡斯懷特(aphaei Georg Kiesewetter)于1833年描述維也納的音樂活動時,也都對舒伯特視而不見。
也許是作曲家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不如意,在他身上充滿的是平民似的生活氣息,所以,他的音樂并不會染上貴族享樂主義式的浮華,相反,可以感覺到,作品更多地呈現出其質樸深情的一面。一首首仿佛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凄美的歌,顯露出一位平民藝術家的艱辛與無奈。他也曾將一腔熱情移向大自然,開始了對它的歌頌。就像在《冬之旅》中,令流浪漢銘刻于心的莫過于是他深深依戀著的愛人,還有那與愛人攜手同游的青草地。每當流浪漢的心緒飛回從前,他定然會回憶起昔日的快樂時光,也必定會浮現當時大自然那美好的景致。就像在詩中所描繪到的:
回想起美麗的五月,大地鮮花開遍,那母親準備嫁妝,少女情意纏綿。
云雀和夜鶯都在歌唱,在你的明亮的小窗前。巨大的菩提樹多茂盛,那樹下流著清泉,少女的眼睛發出光芒。
我夢見遍地是鮮花,不像那五月的光景,我夢見那如茵的草地,小鳥發出歡樂歌聲。
注釋:
①轉引自《舒伯特》英國OMNIBUS經典版本佩基·伍底福特著,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37頁。
②同上,第1—2頁。
③詩歌選自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版本,鄧映易譯。人民音樂出版社,鄧映易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