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音樂中,流行歌曲因其創作手法簡單且旋律優美的特點而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為了突出流行歌曲通俗的特點,作曲家在創作流行歌曲的時候,大多都喜歡采用單一的調性來讓聽覺效果更加自然。很多時候為了在不復雜聽覺效果的基礎上增加調性的色彩對比,作曲家也會在流行歌曲中使用轉調手法。若能熟練地在流行歌曲的創作中使用一些簡單且實用的轉調手法,會為優美的旋律錦上添花。
【關鍵詞】流行歌曲;調性;色彩對比;轉調手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在流行歌曲中,轉調大多會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在主歌和副歌之間以及連接到間奏時發生的轉調,之后還需要進行轉調來回到原來的調性;在需要重復副歌且加強情感時,會將副歌以原調升高半音的調進行重復,可能重復一遍或兩遍。在轉調之后,大多都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調性,為了單純地增加歌曲的調性的對比色彩可能進行多次的轉調(例如Westlife的《Uptown girl》中進行了D大調-降B大調-G大調-D大調三次轉調,但是類似于這種多次轉調的歌曲并不常見)。這種情況在最后也會回到最初的調性。
流行歌曲中的轉調一般都是由前調轉為以與前調的主音相差不超過小三度的音為主音的調性。調性的之間的常見關系與使用的轉調方法如下文所述。
一、平行大小調之間的轉調
在流行歌曲中,大多都使用自然大小調。一組平行的自然大小調所使用的自然音列相同,所以這兩個調好像融合在了一個調中,只是主音不同罷了。它們之間調性的轉變非常自然(因為所有和弦都可以當作共同和弦來使用),并且還能表現出音樂情感的明暗對比,所以在流行歌曲中是相當常見的。這種轉調方式在流行音樂中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和弦連接方法。
有時會使用在主歌和副歌之間使用,例如筷子兄弟的《父親》主歌為大調,副歌為前調的平行小調,以主和弦進入(相當于大調的六級和弦),非常自然而又增加了情感對比。也有可能是短暫的調性轉變,例如金莎的《星月神話》主歌為大調,但副歌最后一個和弦落到了大調的六級,也就相當于平行小調的主和弦,可以理解為轉入了平行小調。
二、大調與其同主音小調的平行大調之間的轉調
這種轉調大多會進行兩次,第一次發生在主歌與副歌之間以及第一遍歌曲結束后與間奏之間。第二次發生在轉過調的間奏與原來調的音樂之間。例如孫燕姿的《遇見》主歌與副歌同為降A大調,第一遍間奏轉為了降C大調,之后又轉回了降A大調。這種情況的兩種轉調方式中,前調的最后一個和弦大多都會使用屬和弦。
從大調轉為其同主音小調的平行大調時,有兩種常見的轉調方法。前調的屬和弦直接連接后調的屬和弦(屬七和弦也很常見),之后再連接后調的主和弦迅速地完成轉調;前調可以的通過二級(下屬)和弦連接屬和弦之后直接連接后調的主和弦完成轉調。這種和聲對于后調來講功能連接相當于s(tsⅥ)-dⅦ-T,進行十分順暢。
從大調的同主音小調的平行大調轉回原來的大調時,有兩種常見的轉調方法。1.前調的屬和弦直接連接后調的下屬和弦,然后后調經常以S-D-DTⅢ-TSⅥ-SⅡ-D(-T)的和弦功能進行連接。這種情況后調的音樂大多為間奏。2.前調的最后一個和弦使用和聲大調導七和弦,然后再連接后調的屬和弦,因為這兩個調的導七和弦是等音的,所以可以作為共同和弦來進行轉調。
三、小調與其同主音大調的平行小調之間的轉調
這種轉調方式與上一個方法用法相同,只是變為了從一個小調轉為另一個小調。這種方法相對于上一種方法在流行歌曲中使用較少一些。
陳奕迅的《浮夸》就是它的使用方法的很好的例子。它的主歌為e小調,最后一個和弦為屬和弦,之后直接連接升c小調的副歌的主和弦。在要轉回到原調時,副歌使用升c小調平行大調E的屬和弦,由于E大調的屬和弦與e小調的屬和弦相同,所以在之后直接連接到e小調的主和弦便迅速地完成了轉調。
四、前調轉為比前調高半音的調
這種轉調方法就是最開始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它在流行歌曲中非常常見,如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張超詞曲的《不是因為寂寞才想你》以及光良的《童話》(結尾處的副歌以這種轉調方式重復了兩遍)等。這種轉調方法不但重復了副歌,還起到了增強情感的效果。它的使用也很簡單,由于這種轉調一般前調為副歌,所以最后一個和弦不是主和弦,就是屬和弦。在前調的最后一個和弦之后直接連接后調的屬和弦(大多都會使用屬七和弦)再連接主和弦進入再一遍的副歌(所以一般要求歌曲副歌的第一個和弦為主和弦)。若從功能上來說,后調的屬七和弦與前調重屬導七變音和弦等音,連接就非常自然。這種轉調方式在古典音樂中就早已存在。
作者簡介:胡一鵬,男,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