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蓉


【摘要】“耍故事”是流傳于晉北渾源一帶的一種著名民間舞蹈,是晉北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瑰寶。它以粗獷的舞姿、鏗鏘的鼓樂、土色土香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喜愛,成為渾源縣別具一格的民間舞蹈。它屬于秧歌類之一種,以在廣場、街頭、場院再現民間水滸歷史故事而得名。表演時,演員淋漓盡致的表演以及表現梁山好漢特有的英雄氣概和性格,形成既有古樸奇險、激昂勁健,又有清新嫵媚、雅俗共賞的獨特表演風格,從起源至今一直在山西渾源境內廣泛流傳。
【關鍵詞】“耍故事”;表演形式;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渾源縣地處雁門關外,恒山腳下,是塞外一座古老的縣城,近千年來渾源城一直成為近鄰城鎮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耍故事”屬秧歌類的一種,表演“耍故事”幾乎遍及渾源各鄉鎮。
一、“耍故事”的表演形式
“耍故事”是以演員表演為主體的民間藝術,它是無限的生活在有限的藝術空間中的反映,是在生活基礎上加以提煉、美化、虛擬、夸張了的節奏化動作,具有很強的舞蹈性。演員共9對18人。
(一)表演形式
傳統的“耍故事”有兩種表演形式:走街、掏場子。
走街:表演的隊伍是一支,由一個馬子帶路跑開場攤,它的表演方法是隊伍由馬子領頭,依次排成二路縱隊,儼然擺出威風凜凜、大隊人馬出征的陣勢。其中主要角色是兩對棒子,兩隊棒子須突出“彪悍勇猛、剛健有力、氣宇軒昂”的殺氣,主要以演員自己表演為主。
掏場子:每隊表演者由自己的“會頭”,也就是“馬子”分別帶一路,跑開場攤(天地牌),它的表演方法是“馬子”揚鞭摧馬,向前行進;“風功”左手平拉道袍,右手高舉大扇隨節奏左右手同時合、同時分開;“時遷鼓”左右手轉動各自方向胡須,并不時挑逗戲謔“頭隊花子”,“頭隊花子”要配合“時遷鼓子”表演出羞澀和有意躲閃的樣子;“武松鼓”隨鑼鼓點左右變換迎風展翅式;“兩隊棒子”根據節奏強弱擊“撲風掃地滿頭花”或在身體左右兩側相擊,“毛貨郎”的形象扮成羅鍋,左手貨架牌上下晃動,右手拔郎鼓邊走邊擺,嘴兩角各含一個細硬質塑料管。
(二)活動形式
“耍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形式,表演時間通常是在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七和農歷二月初二。民族舞蹈無限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在于其獨特的風格,風格是民間舞的精髓。“耍故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影響,逐漸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具體來說,“耍故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新穎的“耍故事”造型
造型即人物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即以化妝、服飾、頭飾等形式體現人物性格、年齡及生理特點等外部特征。“耍故事”的造型,采用“寫實”和“象征”相結合的手法,用圖案化、色彩化揭示人物的個性與特征,注重藝術上的夸張與美化,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蘊含著中國民間舞蹈樸素的美學原則。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造型方式。(1)宋江、林沖:都是頭戴紅風帽、面牌、黑三枝,黃馬褂,足扎黑打靴,通過服裝的顏色直接表現出領導人氣宇軒昂的斗志。(2)孫二娘、顧大嫂:都是著黑頭網鬢牙子、鬈髻、黑線簾、女盔頭,左右鬢插娟花。扈三娘戴鬢牙子,上身著綠花戰衣;張青頭戴藍大尾巴,身著棗紅界衣,這四個形象表現了出拉花的花容月貌。(3)時遷:頭戴黒蘭氈帽,上身著黒打衣,黑打靴,表現出公子風流倜儻的人物造型。(4)李逵:頭戴鬢帽、黑耳毛,身著黒打衣、黑打靴、白絳子;魯智深:蓬頭、金黃色金箍,身著秋色黑色大坎肩、深黃色道袍、黃大帶、白色大襪子;武松:頭戴黑羅帽、三角面牌、左鬢、插白色英雄球,身著黑上衣系絳子、白大帶、黑打靴;這三個人物形象表現出棒子的彪悍兇猛,剛健有力的殺氣。(5)安道全:著白辮子發髻、白氈帽白五喜,身著深棕色道袍、布包一個、白色大襪子、黑打靴,這兩個人物形象主要表現了領導人的聰明才智。“耍故事”通過運用多種色彩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造型藝術,從而在造型的基本功能上占一席于藝苑,綻一花于藝圃,升華為中華民間藝術之一種。
(二)簡單輕盈的舞蹈動作
所有表演者最基本的步法是行進步或十字步。
(1)拉馬、揚鞭(馬子):左手拉馬,右手揚馬鞭。通過不同的節奏變換左腳、左右臂同時向前推、拉,表現出馬子騎馬時的彪悍勇猛。(2)煽(煽地婆子):左蘭花手放腰部,右手拿扇,上身略前傾,向身體左右側煽動,或者左手拿扇,右手端扇柄,雙膝稍彎,扇子煽動時呈弧形狀。(3)小健步(時遷):雙膝稍彎,一步一拍。邊表演邊挑逗,戲謔頭對花子。表現出了公子風流倜儻,不莊不重。(4)擊鑼(拉花):左手三指夾鑼,右手三指持鑼箭,鑼箭擊鑼下滑至胸部上滑至頭頂,通過動作表現出拉花婀娜多姿、花容月貌、楚楚動人的特點。(5)擊棒(棒子、武松):雙臂由兩側上劃至頭頂,棒上端擊,雙臂由兩側下劃稍彎,擊棒下端,棒子在身體左右兩側,棒上下兩端往返碰擊。這兩對棒子要表現出“剛健有力、氣宇軒昂”的殺氣來。
(三)多樣的隊形陣勢
上述表演按照一定的情節、氣氛聯結成一套可獨立為“場”又可相對成“局”的表演陣勢,所有表演者根據不同角色穿著固定的服飾,手拿特制道具,鑼鼓點開始表演天地牌(開場攤子),其余路線圖(攤子)可由馬子決定表演順序、表演次數。流傳下來的表演路線圖共有十個,按當地稱呼有:“天地牌”“金錢眼子”“雙蕎麥楞”“萬字”“大十字”“五葫蘆”“六棱記”“四大四小”“城鈎月”“八卦”等。
路線一:天地牌(見右圖)
步法是十字步或行進步,步法特點是穿插行進(蒜辮子形狀),動作就是各自做自己的規定動作,先由天地牌開始表演,歸下一個攤時,二馬各領一路,除天地牌(開場攤子)其余表演路線由馬子決定,不受音樂限制(也就是不規定某一曲表演某一圖案,但必須是一個線路圖表演結束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線路圖的表演)。
路線二:金錢眼子(見右圖)
二馬到達中心表演時臥馬“雙膝稍彎”,風功、婆子各自繞馬子一圈,繼續向前行進,時遷鼓飛腳、二踢子上至臥馬處打虎勢弓箭步蹲;大拉花繞時遷鼓一圈向前行進,頭對棒子、二對棒子、毛貨郎、先生按路線圖表演;武松鼓動作同時遷鼓;二拉花動作同大拉花。每隊表演中間“格花”(即對稱表演,相互轉一圈)。二馬“格花” 時兩根馬鞭呈交叉形,兩對棒子“格花”時擊“撲風掃地滿頭花”。
“耍故事”表演者在這些固定攤子中,隨著鑼鼓點的強弱節奏節拍進行單耍、對耍,整體配合表演,各自有其不同的線路、節奏與表情含義,大致依照“擺陣—交鋒—破陣—凱旋”的套路,有起有落、有張有弛、淡濃相宜,力求發揮出每個角色的表演特色和化裝以后梁山英雄逼真、自然的人物形象特征,因而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千百年來,渾源“耍故事”就這樣攜著歡樂、祥和,走過了幽深的歷史叢林,裝點著渾源人民的精神生活。“耍故事”這種民間舞蹈藝術因起源于民間,難免有一些原始的民間習俗,隨著人民群眾審美觀的提高,一些陳腐的東西必將逐漸被歷史淘汰,娛樂作用必然成為人們“耍故事”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田彩鳳.山西舞蹈史話[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