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河南地方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其曲調自然優美,也很自由,大多是口傳心授的。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發的口頭創作的作品,其歌詞和旋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流傳于民間,沒有別的手段進行傳承。隨后,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加工而有所發展及變化。
【關鍵詞】現狀分析;民歌的傳播;民歌的變遷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河南地方民歌的現狀分析
河南地方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其曲調自然優美,也很自由,大多是口傳心授的。民歌具有非常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通過民歌可以了解到當地不同時期的民風民俗、社會歷史等。
民歌產生于生活,自然而然地與生存環境緊密聯系起來,當傳統的農業模式被打破,機械代替了人力,大型的工程工作不再需要時,這就要通過號子來協調配合,此時民歌的實用性就會越來越低,更多的作用是提供美的享受,讓大家去欣賞。在欣賞民歌時一定要與當地的文化聯系起來,通過文化可以更好地幫助你對民歌有更深層的理解,實際上最好感受民歌的魅力是在勞動時。但是,隨著機械化的生產,民歌的實用性不斷消退,缺少和民歌相適應的環境,從而造成審美視覺上的不同,不能引起美感,也沒有辦法傳唱下去。
從傳播學方面來講,現在的傳播環境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從前,人們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大,從生活習慣到人文習俗都有很多不同。受當時交通等方面的影響,這些文化穩定并且持久。但是,在當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民歌可以超越環境因素的束縛和制約傳播到千家萬戶,這是民歌的幸運之處,但是,民歌產生時的地域性和當地特有的審美觀念無法滿足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化,和普通大眾的心理需求,難以引起聽眾共鳴,自然慢慢地被冷漠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探索河南地方民歌的演唱特點和發展思路,改變民歌的現狀,把民歌發揚光大。
(一)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地方民歌的發源地
河南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傳說軒轅黃帝在這里出生,伏羲曾在此處捕魚,神龍曾在此種地,燧人氏在此鉆木取火,倉頡則在這里創造出了中國的方塊字。在新石器時代,文明之光就已經在河南大地上升騰起來。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制作的骨笛,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樂器,說明先民的音樂那時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回響起來。“《詩經》國風中的鄭風、衛風、陳風等都是當時流行在河南一帶的民歌。歷史上著名的‘鄭衛之聲則是河南一帶的民間音樂。”鄭衛之聲比雅樂的藝術水平高,優美并且非常好聽,很多人十分熱愛。而不去聽孔老夫子提倡的穩穩當當的雅樂,孔子曾十分氣憤地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孔老夫子這一席話,正好從反面證明了鄭衛之聲當時流行的程度和達到的藝術成就。由此可見,河南是人杰地靈之地,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心,為以后河南地方民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和音樂源泉,值得我們驕傲。
(二)豫西南民歌現狀分析
經過查閱文字和音頻資料對豫西南民歌的現狀有了以下的了解。在民歌體裁方面,錄音90首,這中間包括25 首山歌,13首小調,10首燈歌。在民歌體裁的區域方面,桐柏縣大多是山歌,小調主要分布在新野縣內,燈歌主要在西峽和淅川兩個縣流傳,旱船調則主要分布在唐河境內。
民歌手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民歌存在的形式,自發性都相對比較低,其中旱船調和燈歌基本都是在文化活動中才會傳唱,而山歌主要是靠少數的愛好者自己組織的。民歌體裁種類和數量明顯變少,民歌多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存在民歌歌手年齡結構斷代和民歌題材陳舊,詞曲缺乏創新的問題。看到這種狀況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傷感,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河南民歌的演唱特點呢?民歌的現狀直接影響民歌的未來,我們只有更好地了解民歌現狀,才能把眾多的民歌題材和民歌特點表現出來,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要努力為河南民歌的生存狀態去做事情,這是我們肩上的責任,保護我們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從而繼承和發展河南地方民歌。
二、河南地方民歌的傳播
一件事物只有不斷傳播才有更好的前景,然而,現階段河南民歌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尤其是民族唱法離老百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政治經濟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尤其是審美情趣日益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年輕人,更加喜歡流行音樂。青少年喜愛民歌的人數在不斷減少,能分辨演唱河南民歌的人更是稀少。面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首先應對原有的民歌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并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原則上適當加入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因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更好地傳播河南民歌。只有把各地方民歌傳播出去,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地方民歌的特點,傳播和學習并存。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在生存中求發展。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發的口頭創作的作品,其歌詞和旋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流傳在老百姓中間,沒有別的手段進行傳承。隨后,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加工而有所發展變化。這種口頭相傳的傳承方式造成了民歌和民間音樂的不確定性,也為集體反復加工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使得地方民歌的發展日趨完美,同時也給我們了解地方民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有許多民族把民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數民族群眾從小就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學習地方民歌,民歌成了幼兒時期的啟蒙教育,孩子們幸福地在歌聲中學習知識。在有些民族中還形成了傳授地方民歌的體制和制度,使得一批又一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能夠不斷接受本民族傳統的音樂和民歌。傳統的民歌大多來源于人民的勞動生活,來源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思想活動的贊美。民歌的傳播并不是專門有意識進行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種不經意的舉動,比如說在家庭聚會和民族節日中,孩子隨著父母參與,看著父母演唱這些作品。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就如同一顆種子,自然而然地就埋在了人們的心里,等孩子長大后,也會通過這種方式傳給自己的下一代。同樣的例子還有就是集體勞作,伴隨著號子聲,隨著時間的變遷,老百姓都慢慢學會了。這些傳播方式都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越是貼近生活的感受,就越能表達出百姓的心聲。
傳統民歌很多是口頭傳唱開的,這樣就會發生不少變化。比如,因人而起的變化,因時代不同而引起的變化。即使是同一首作品也會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地點發生變化。民歌傳播的變異性主要體現在口頭流傳中不斷變化的狀態,這樣的變化是變異性存在的前提條件。現代民歌在形式上依然存在著傳統民歌的色彩,但在內容上則比過去的民歌豐富得多。現代民歌的作者大多數是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的專業人士,他們在繼承傳統民歌的同時,也為現代民歌增加了色彩,拓寬了現代民歌詞曲的創作思路,使現代民歌不僅反映現實生活,更能體現現代人內心的情感需求。現代民歌的形式多樣,各民族在相互交融中相互學習,相互滲透音樂的表達方式,但是,民歌風格比較多樣化,所產生的民歌多是集民族之大成。現代民歌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很多時候唱的就是本人,很直觀,甚至不加修飾,怎樣想就怎樣唱。多數是描寫都市人的生活,城市鄉村的變化,這樣的新民歌更富有城市的生活情趣,更貼近青年人的審美需求。如果說流行音樂是青年人宣泄情緒的方式,那么現代民歌就是他們表達思想的載體。不難看出,民歌傳播的變遷和變異性是社會生活發展的真實寫照,最能體現出民意,很難能可貴,是國家和民族的瑰寶。
我們在了解民歌的傳播規律后,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傳播就是學習,學習過就會了解,深刻了解后才能運用。事物要發展就必須遵循規律,要想發展,就要找出適合自己走的道路,同時把自己傳播出去也是很重要的,藝術需要傳播,河南民歌更需要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