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高校聲樂教學而言,單一采取課堂講授法進行聲樂教學活動,已不再適應當今的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高校聲樂教師應依據現代聲樂教學要求與學生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將“自然歌唱”理念貫徹于聲樂教學之中,因為“自然歌唱”是內部情感抒發與外在藝術反映,有利于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發展。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自然歌唱”
【中圖分類號】JG4 【文獻標識碼】A
一、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作為人才培養重要場所之一的高校,肩負著民族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任,而聲樂教學是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所以理應提高對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視。聲樂樂曲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地區、文化,這就導致樂曲旋律、曲風存在差異,高校聲樂教學理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學生個性思想、性格特征,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高校聲樂教學存在重共性統一輕自然歌唱的現象,對聲樂教學進步與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而且,通過對大量課堂教學經驗的總結可以發現,高校聲樂教學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直接生搬西方國家聲樂教學機制還是融入自身特色的機制都忽視了聲樂演唱過程中的自然歌唱理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音樂基礎與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較強且具有一定音樂功底的學生往往能夠快速掌握聲樂演唱技巧,一次完成學習任務。
二、“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體現聲樂教學課程群的合理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無論是音樂情感還是審美需求都相繼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西方或者民族,針對這一特征,高校聲樂教學理應緊隨潮流,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打造高效課堂,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落實到具體教學中來說就是優化課程設置、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既要繼承與發揚我國音樂文化,又要提高對其他作品發展的重視。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需要對多元和民族、現代和傳統進行區分,使共性和個性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為歌唱本源回歸鋪墊良好的基礎;將傳統課程內容與現代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引導學生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樂曲進行學習,在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再學習其他聲樂作品。聲樂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僅依靠單一的專業課學習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構建聲樂教學課程群,將本土音樂與民族音樂進行有效結合,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增設選修課,使學生在了解本土聲樂作品的同時對民族聲樂作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自然歌唱,進一步展現聲樂魅力。
(二)提高對聲樂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視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可以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對課堂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影響,而且現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扮演教育者、引導者、幫助者等多種角色,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換言之,教學過程是多方面關系的表現,而非簡單的知識教授。要想充分發揮“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作用,則需要強化聲樂教師培養,即定期安排聲樂教師參與培訓,不斷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在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遷移,使自然歌唱處于完善的狀態。
(三)發揮多元化點評方式的積極作用
一般情況下,高校聲樂教學考評以樂曲演唱能力與水平為主要標準,該點評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學生來說,僅是對演唱樂曲有一定的了解,缺乏適應性;對于教師來說,以該標準為導向進行聲樂講解不利于聲樂教學的進步與發展,所以應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建立多元化點評方式,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調查摸索具有可行性且科學的點評機制,調查內容應涉及多方面內容,如樂曲演唱、課堂表現、自然歌唱樂曲等,進一步體現多元化點評方式的積極作用。同理,教學體制也不應拘泥于固有形式,單一化的教學體制雖然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但對學生學習情緒等方面的檢測有所忽視。豐富多樣的教學體制在有效檢測各方面情況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聲樂學習興趣與信心,使他們愛上音樂,主動投入到聲樂學習之中。
三、結論
總而言之,“自然歌唱”在聲樂教學中尤其是在民族類聲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該理念應用到高校聲樂教學中不僅是聲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有利于提升學生聲樂演唱能力及民族歸屬感,使他們在感受到聲樂魅力的同時愛上音樂。
參考文獻
[1]徐翔宇.淺談聲樂學習中自然歌唱的技巧[J].黃河之聲,2015(09).
作者簡介:劉默寒(1988—),女,漢族,陜西榆林,西安體育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