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曼創作于 1837 年的《大衛同盟舞曲》( Davidsbundlertanze, Op. 6 )是舒曼與克拉拉私定終身時所寫下的作品,在自由、不受限的形式下舒曼將他豐富的想象與性情展露于這十八首小曲中。作者期盼以其中第一首作品為例,就其時代背景與創作手法來分析其音樂風格與主要性格,使演奏者學習此部作品時能獲得裨益。
【關鍵詞】舒曼;大衛同盟舞曲;浪漫主義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舒曼生平簡述
19世紀德國著名音樂家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國東部的茲維考(Zwickau)。父親奧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1773-1826)是一位具有文學涵養、飽讀詩書的書商兼作家,這樣的環境養成了舒曼在書籍中找尋知識的樂趣、擅于寫作的能力及對文學的喜好,尤其是尚·保羅(Richter Jean Paul,1763-1825)與霍夫曼(E.T.A.Hoffmann,1776-1882)的文學作品。母親約漢娜·舒曼(Johnanne ChristianeSchnabel)則對于幼小的舒曼給予音樂上的啟發。因此在舒曼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給予他的極為良好的教育與學習環境,更是日后促成他在音樂與評論寫作上成功的重要原因。
1828年,舒曼在母親的安排下前往萊比錫攻讀法律,接著又轉往海德堡就讀。盡管如此,舒曼卻抵擋不住這兩座城市所散發出濃郁的文藝氣息,這段期間音樂創作和文學研讀填滿了他的整個生活,取代了那些枯燥乏味的法律條文,他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和聚會,也曾拜訪尚˙保羅及海涅(Heimrich Heine,1797-1856)。1830年在聆聽一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的音樂會后,舒曼對未來做出了抉擇,在一封寫給母親的信中表示:
“我整整二十年的生命都在詩與散文之間掙扎,要是你喜歡的話,也可以說是音樂與法律。現在我站在十字路口,‘走哪一條路的問題震撼了我。我若跟隨我的守護天使,他指向藝術之路,我相信,那是我應該走的路。”
舒曼成功說服了母親,于1830年開始接受腓德烈·威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嚴格彈奏訓練以及跟隨多恩(Heinrich Dorn,1804-1892)學習音樂理論的課程。此外,舒曼也開始嘗試撰寫音樂評論,以樂評家的身份在大眾音樂雜志上發表文章。1834年,舒曼開始籌備音樂刊物,定名為《新音樂雜志》(Neue Zeitschrift fur Musik),內容包括文學與音樂評論的部分,主要挑戰音樂界庸俗保守派,撰文者以舒曼及“大衛同盟”(Davidsbundler)之友為主。
舒曼手疾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終究使他放棄成為一位鋼琴家的夢想。但是舒曼豐富的想象力與他驚人的樂思讓他在音樂的創作上如魚得水,除了撰寫樂評、文章,也開始逐漸以作曲家的身份于音樂界中展露頭腳。在1830-1840這十年里,舒曼將自己豐富的樂思與情緒表現在鋼琴曲的創作上。著名的作品有:《蝴蝶》(Papillons,Op.2,1831)、《克拉拉·維克主題即興曲》(Impromptus uber ein Thema von Clara Wieck,Op.5,1833)作品,以及在1834-1838年寫下的《狂歡節》(Carnaval,Op.9,1835)、《第二號鋼琴奏鳴曲》(Zweite Sonate,Op.22,1835/38)、《C大調幻想曲》(Phantasiestucke,Op.17,1838)、《大衛同盟舞曲》(Dav dsbundlertanze,Op.6,1837)、《克萊斯勒偶記》(Kreisleriana,Op.16,1838)、《幻想小曲集》(Fantasiestucke,Op.12,1837)等。這些作品中,有些屬于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性格小品”性質,即泛指單一首樂曲或是由多首小曲所組合而成的鋼琴作品,通常附有名稱或描述性的標題,樂曲結構簡單,大多是二段體或三段體,而內容上不受音樂形式的限制,主要為音樂家們個人情感的抒發與思想的表達,或是特定事物的描述,明顯地呈現出極具個人獨特的音樂語匯。本文探討的《大衛同盟舞曲》即屬于此類。
二、作品分析與演繹闡釋
“大衛同盟”(Davidsbündler)名稱來源可追朔至1831年6月舒曼所寫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天才兒童》(Child Prodigies)。在1854年的《綜合文選集》(Collected Writings)中舒曼提到:“‘大衛同盟就象是一條紅線,以幽默的筆調將詩與真理結合起來貫穿我的雜志。”1837年舒曼寫下這套《大衛同盟舞曲》,創作背后的主要動機與1837年8月15日克拉拉回給舒曼的這封信件內容有關,信中主要是克拉拉表明愿意與舒曼在一起的決心。1838 年 1 月 5 日,在舒曼寫給克拉拉的書信中提到有關寫作這首樂曲的動機與當時的心情,內容清楚地寫著:《大衛同盟舞曲集》與《幻想小曲集》在這星期內已經完成了,如果你喜歡,我將它們寄給妳。在這些舞曲中,有很多是關于婚禮的想法,那是我永遠記憶中興奮的美好時刻。來日我再向你細說一切。
這十八首性格小曲所組成的套曲,每一首均代表著舒曼不同性格的表現。作者在此僅就第一首進行分析。
第一首樂曲為G大調,3/4拍,主題性格活潑生動(Leb haft)。曲式結構為二段體。引子為1-4小節,調性為G大調轉e小調。A段是5-41小節,調性為G大調。B段為41-61小節,G大調。
序奏第1小節里即出現了一句題辭“Motto von C. W.”,表示這首曲子一開始的音樂運用了“克拉拉的主題動機”。這組“克拉拉的主題動機”來自克拉拉的作品《音樂的晚會》(Soirées musicales, Op. 6)中的一首瑪祖卡舞曲之開頭。舒曼將它做為開始的音樂,并且成為整套作品的基本創作動機。此動機可分成附點節奏、下行二度的音型、三度和聲音程與四度跳進音型等四種基本素材,這些素材在舒曼的樂思巧妙之運用下,在每段音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第1至5小節的序奏中,是以“克拉拉的主題動機”之音型連續做四次的模仿呈現。其中,在相同節奏的保持下,第1至2小節連續二次的下行二度旋律動機于第3至4小節轉換成上行二度的進行來表現。調性上一開始為 G 大調,隨即于第2小節上出現關系調e小調V級和弦,在第3小節第二拍上進入 i 級六和弦,最后結束在V級大三和弦。此段中,不同和聲性質所呈現出的明暗聲響,帶來了情緒上悲與喜的瞬間轉變,整個序奏的內容,在強烈的附點節奏配合著上揚的旋律線條,屢次漸強的彈奏要求營造出猶如舞會的熱鬧場面。第5小節中,休止符產生的空間停頓感,添加了對舞者出場的好奇與期待。A 段的結構中,作者依據音型、旋律、調性的不同,將它分為 abab四句。a 句(第5至13小節),動機 是運用“克拉拉的主題動機”之上聲部二度音型,由弱拍開始并以掛留音的手法來表現,在連續四次模進中展開成一條級進下行的主要旋律。低音聲部動機 Y 的素材包含一組流暢的上行音型(動機 Y-1):由一組低音聲部弱拍開始的八分音符音型,其中包含分解琶音與音階級進;另一種是跳躍的和聲(動機 Y -2):以四分音符于第一、二拍上敲出和弦的聲響。 此曲主要旋律在 B 段內容中表現的最為熱烈,成為全曲結構性的高潮部分。其中,動機 X 仍以掛留音的手法發展成長而綿延的線條,交織在兩個聲部中,以模進的手法呈現出緊湊的 4+4+2+2+2+4 樂句表現,在逐漸漸強的音量下,將音樂一層層地往上推升至最高音 D-C-B-C-B,而逐步堆積而起的濃烈情緒則完全集中在第61小節e小調 V 級和弦上,這樣的情緒比起第一次的表現還要劇烈和強大。然而,這個張力點隨即在第61小節處以極弱的音量轉換進入b句,第67小節低音聲部仍然響起強烈音量再次突顯出三對二節奏,而第69小節飽滿的和聲效果,似乎是激昂情緒過后極想再被點燃的熱情,但舒曼的情緒轉換之快,瞬間又被輕柔的主題旋律所代替了。
三、結語
總之,舒曼的音樂創作,始終反應出極具個人化與內在情感的表現,這些情感往往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在獨立的思考之下所轉換成的,并且經由音樂的呈現將它傳達出來,以表現出具有主觀性的音樂內容,這樣的表現手法正符合浪漫主義的精神。浪漫主義的藝術伸展到十九世紀末的最后階段時,出現了精疲力竭現象,使得藝術至此走入“二元性”(dualism)沖突,而音樂上所指的“二元性”特征,即是單一作品或主題中,所呈現出極端的對立表征,例如音色、旋律或是情緒上的對比。《大衛同盟舞曲》就在這樣的理念下譜寫而成,舒曼將他與克拉拉的婚禮想象作為創作的主軸,并以兩種角色性格,來向大衛同盟的志友表達內心的想法。
參考文獻
[1]averio,John. Robert Schumann- 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Gordon,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New York:Schirmer, 1996.
作者簡介:李振中,男,講師,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