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


【摘要】 山東菏澤弦索樂是流行于魯西南的著名傳統民間音樂,于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今山東菏澤弦索樂逐漸興盛,其傳承模式和傳承機制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就是其教育傳承。文章以菏澤弦索樂的歷史發展為基礎進行了解,從而分析了它的傳承模式,就傳承機制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探索。
【關鍵詞】山東菏澤弦索樂;歷史發展;傳承模式;傳承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山東菏澤弦索樂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山東省魯西南地區著名的傳統民間音樂,流行于菏澤和菏澤周邊地區。菏澤索弦樂底蘊深厚,風格雅俗共賞。但在各種流行音樂的沖擊下,傳統音樂面臨著種種危機,喜歡并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更應該清醒的意識到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菏澤弦索樂從他的現狀、傳承模式及傳承機制都獨具特色,目前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機制進行研究的文章比較少,此領域的研究空間巨大。
一、山東菏澤弦索樂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現狀
菏澤弦索樂流行于山東魯西南地區,最初是伴隨說唱藝術發展而來的,是在元明諸宮調伴奏的基礎上,與古箏融合而成。由早年的“說唱伴奏”漸漸由半職業化走向職業化。
(一)菏澤弦索樂的歷史淵源
1.菏澤弦索樂的產生
弦索樂的發展歷史在書籍資料的記載中,早見于宋元戲曲、曲藝的伴奏,由幾件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組成的伴奏樂隊,因此奠定了菏澤弦索弦索樂的基礎。由于菏澤弦索樂的不斷發展,在為戲曲伴奏時走出的音樂甚是動聽,因此很多詩人為弦索樂寫出了很多優美的詩句,如唐朝年間,唐元稹在《連昌宮詞》中寫道:“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宋代蘇軾《虢國夫人夜游圖》詩:“宮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金元以來,北方戲曲或曲藝多以弦索樂器為伴奏,后人因此以“弦索”為北曲的代稱。如金元時期董解元在《西廂記諸宮調》也稱《弦索西廂》中大量記載了弦索樂器伴奏的相關文獻;明朝亦有《弦索辨訛》三卷中對弦索樂進行了大量記載。上述資料文獻記錄了從唐宋到明清時期弦索樂的景象,說明在當時弦索樂還是為說唱、曲藝這類音樂伴奏為主,但這也構成了弦索樂的源頭。弦索樂這一漫長的孕育過程可以理解為弦索樂的“伴奏時期”,也可以說弦索樂因此產生。
2.菏澤弦索樂的發展
從明清開始,弦索樂逐漸從曲藝伴奏中脫離出來,以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合奏的形態出現。在菏澤,弦索樂是民間藝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演奏形式,他們常利用趕廟會、逢年過節或是冬閑時期,在寺廟、家庭院落等地演奏,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民間藝人自娛自樂的過程中,弦索樂不斷地演進變化,逐漸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樂種。清朝二生石在《十洲春雨》卷三中寫道:“數年以來,如雙珠昆曲,潤寶之弦索,并有盛名。”明朝沈德符在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中提到:“予幼時,猶見老樂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響矣。”姚華 在《論文后編·目錄中》寫道:“ 明清兩朝,南曲為盛,中清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辭絃索諸調,聲益變而辭益紛。”以上文獻皆說明了,弦索樂從戲曲伴奏中脫離出來,走向獨立樂種。在日復一日不斷完善調整,弦索樂并日益興盛。
(二)菏澤弦索樂的發展現狀
1.菏澤弦索樂的曲目演變
菏澤弦索樂是伴隨著說唱藝術發展而形成的,菏澤的弦索樂自元、明、清以來,山東及中原地區,一直流傳著《木蘭花慢》《鎖南枝》《山坡羊》《駐云飛》等大量的俗曲小令;菏澤弦索樂有古曲十大套原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藝人們稱其為碰八板。現如今菏澤的弦索樂社根據其自身特點有編寫了部分樂曲如《對開門》《海麗花》《鄉音和鳴》《戲韻》等。
2.樂器及樂隊的進化
相對于之前流行在街頭的弦索樂來說,現如今弦索樂有了質的飛躍。之前的弦索樂兩三人便能演奏,所用的樂器也只有箏、琵琶、三弦外加一些打擊樂器。現如今菏澤弦索樂有了專門的樂團,樂器也逐漸全面,由最初的三件樂器走增加了墜琴、軟弓胡、揚琴、阮、笙以及拉弦樂器。演出人員也從之前的兩三人增加到了現如今有十人左右的團體。
樂隊人數和樂器的配置更加齊全,并且進行了創編,加入了當代元素,使弦索樂聽起來更加悅耳。
3.演出現狀
目前菏澤弦索樂的最出名演出樂社是琴箏清曲古樂社,樂社在成立后大量排連,參加了許多演出。樂社在去年參演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組委會之邀,菏澤弦索樂團隊是被邀請的來自全國各地的7個民間社團之一,也是山東省唯一被邀請的團隊。共參加了兩場音樂會演出,演奏了《鄉音和鳴》《碰八板》《海麗花》《戲韻》四首樂曲,在參演了藝術節后獲得大量好評。除了這個比較大型的藝術交流,樂社還被省內各地進行邀請去演出。琴箏清曲古樂社曾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優秀演奏獎、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一等獎和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獎等系列佳績。
山東菏澤弦索樂由最初的兩三位民間藝人發展到如今的正規團體,樂社也在隊員的不斷努力下取得了好的成績。菏澤弦索樂在不斷地進步中,在樂社成員的演奏中富有激情,既保持了傳統音樂質樸典雅的韻味,又帶有濃郁的地域民間特色,來自民間,但又有所升華。
二、山東菏澤弦索樂的傳承模式
菏澤弦索樂是廣大人民人民群眾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誕生出來的,它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代代傳承的作用。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他的著作《民間傳承論》中最早提出“傳承”一詞用來闡釋民間風俗習慣、民俗信仰和口承藝術的傳授活動,日本將“傳承”一詞定位為指一定團體文化遺產的行為及其傳承的事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模式大致有五種方式:群體傳承、家族傳承、神授傳承、社會傳承、教育傳承。菏澤弦索樂的傳承模式主要有家族傳承、社會傳承以及教育傳承。
(一)家族傳承模式
家族傳承一般是在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中進行技藝傳授,并且通常不外傳的一種傳承模式。血緣關系是人類最親近的關系,個體傳承文化首先發生在家庭中,父母長輩對下一代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后輩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在作者的調查中,發現家族傳承十分普遍,以下面幾個藝人為例講述家族傳承。
老藝人張心善從9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張洪敏學習揚琴、墜琴,學唱山東琴書。他不但聰穎有才,而且學習認真刻苦很快就學會了揚琴等樂器的演奏技藝,并掌握了許多古老的弦索套曲。菏澤弦索樂第五代傳承人張孝倫也曾描述了他曾跟隨家族長輩學習的經歷,張孝倫自幼隨父親張新亮、祖父張玉雁學習古箏、揚琴和弦索樂曲。他練功刻苦,根底扎實,加之悟性較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很快得到長輩真傳,熟練掌握了許多較古老的弦索樂套曲和古箏獨奏曲,以高超的技藝流傳甚廣。還有一位弦索樂藝人王玉珍也是自幼受父親影響學習了弦索樂等地方樂曲。
家族傳承模式比較單一,而且傳承人數較少,不利于弦索樂的流傳與發展。并且在現在流行元素的沖擊下,新一代的傳承人對弦索樂的興趣較弱,所以可以嘗試向家族以外感興趣的人進行傳承教授。
(二)社會傳承模式
“所謂社會傳承,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沒有拜師,二是常聽多看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無師自通而習得的。”
1.師徒傳承
弦索樂在沒有編寫曲譜之前,在師徒傳授時,一般都是師傅口頭傳授,徒弟都是聽著旋律,看著師傅的指法進行模仿。在現如今弦索樂有了一套自己的樂譜,師徒間傳授起來也開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所以每個老師帶的徒弟也開始逐漸增多,弦索樂也慢慢開始傳播。例如和父輩學習的張孝倫正在授藝帶徒,進行傳播,這正是社會傳播中的師徒傳播。
2.觀察模仿學習
相對于師徒傳授來說另一種沒有拜師學習的藝人就比較辛苦,只能靠看一些弦索樂的演出來進行模仿學習,或者是進行偷師學習。在觀察表演進行學習,在觀察、評價中不斷進行學習,沒有拜師就能進行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在一些弦索樂的老一輩的藝人中很是普遍,人們通過常聽常看就能掌握技藝。
相對于家族傳承來說,社會傳承更加廣泛,因為興趣進行學習的人也會因為熱愛而認真學習。但是因為是社會傳承,可能會有師傅在傳授的時候有所保留,導致徒弟學藝不精,又教授下一代,使弦索樂不能完好地傳承。
(三)教育傳承模式
教育傳承在當前的傳統文化傳承中是必不可少的,開展學校教育是傳播傳統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能夠保證傳統文化的延續。目前,山東菏澤弦索樂近幾年在菏澤學院開展傳統音樂課堂,講授弦索樂的歷史文化,并建立了弦索樂團,使學生真正接觸弦索樂并進行學習。菏澤學院的弦索樂團在初建期間得到了琴箏清曲古樂社的大量幫助,不僅在技術上得到了幫助更在傳承傳統音樂藝術的行動上得到了支持。
菏澤弦索樂的教育傳承是新興的,但是對于弦索樂的傳承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進入音樂學院后,有專門人員進行研究學習,使弦索樂的學習更加系統規整。
上述的前兩種傳承模式在傳承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方法是“口傳心授”的方式。菏澤弦索樂興起于民間,過去人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大多不識譜,在那個時代菏澤弦索樂沒有固定的譜曲可以參照,藝人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師傅在傳授技藝時,一般是師傅彈一句,徒弟模仿的彈一句一句,在反復的模仿學習中,徒弟們用心記憶著曲目內容。因此在當時條件的約束下每位藝人帶的學徒人數都很少,所以菏澤弦索樂能夠傳承至今也是非常不易。
三、山東菏澤弦索樂的傳承機制
所謂“傳承機制”應一分為二,從“傳承”和“機制”進行作答。關于“傳承”的概念,原意是接續,傳遞繼承。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機制”一詞,源于希臘文“mechane”,其本意是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即機器在運轉過程中各個零部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及運轉方式,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
菏澤弦索樂在魯西南地區流行甚廣,真實記載了宋元時期開始直到現在各個年代民間百姓的精神娛樂生活及當時流行的文化氣韻,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弦索樂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演奏,又加入了每一代的歷史背景,一代一代傳承至今,形成了風趣優雅的弦索樂。作者在調查弦索樂傳承機制的過程中,通過其組成要素“高校”“民間團體”,對傳承社會運行機制展開了研究。
(一)菏澤弦索樂的傳承機制之“民間團體”
1.琴箏清曲古樂社內部結構
菏澤弦索樂目前在菏澤是由菏澤1987年解散曲藝隊一些老藝人和帶領著愛好弦索樂的年輕樂師們組成的團體,雖說有一些專業人士,但這個線索樂團還是民間藝人自發組織的一個民間團體,名為“琴箏清曲古樂社”。下面作者將以這個團體為例,對弦索樂在傳承方面的運作規律和特點進行分析。
琴箏清曲古樂社成立時間較短正處于發展時期,在社長蘇本棟的帶動下,在菏澤甚是全國都已經小有名氣。樂社集中了菏澤優秀的民間藝術家,他們大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既是琴書演唱大家又是弦索樂演奏高手,幾乎每個樂師都一專多能,技藝精湛。自建演團來樂社的團員不斷增加,社長是蘇本棟,菏澤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目前的樂師有:
琴箏清曲古樂社的人員配置相對來說比較齊全,集中了菏澤優秀的民間藝人,大都是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并且都是演奏高手,一專多能,技藝精湛。
2.琴箏清曲古樂社經費來源
琴箏清曲古樂團的成員大多是自主參加的,且排練時間都是利用業余時間,所以團員沒有工資,辦公費用也十分有限,在參加文化部的演出任務后,會有相應的演出補貼但不多。如果是市里交流或參加演出,樂團演員的費用則是政府支持。如果是邀請樂團外出演出有時是財政支持,有時是邀請方出資。在樂團硬件設施方面,樂社只需要用到排練場所,一般是在市藝術館排練。樂器都是樂師自己的樂器,由于之前參加一些重要演出活動,政府在服裝、道具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提高了樂團的表演質量。
雖然樂社成員沒有工資,但是憑著成員對菏澤弦索樂的熱情,還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為弦索樂做出貢獻。一般在演出時,政府都會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所以演出費用一般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