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摘要】歌劇《蒼原》之所以被譽為歌劇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不僅僅是因為它將音樂和劇情能夠巧妙的結合,而且還通過歌劇工作者的大膽構思,有選擇性的借鑒西洋歌劇的藝術形式,給予了人們震撼的視聽效果。《情歌》又是貫穿全劇的愛情主題,在曲調及演唱方式上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所以分析《情歌》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情歌;背景;作品分析;藝術處理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歌劇《蒼原》由黃維若、馮柏明編劇,導演曹其敬,作曲是沈陽音樂學院的徐占海和劉暉,由遼寧歌劇院演出,魏松、幺紅、車英主演。該劇取材于閻德榮的廣播劇《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講述了在清乾隆年間的土爾扈特蒙古族部落,不甘忍受俄國沙皇的殘暴統治,在首領巴錫汗的帶領下,通過不懈地努力浴血奮戰,突破重重困難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故鄉天山。
一、《情歌》的創作背景
《情歌》作為整部歌劇的愛情主題,少不了故事中的愛情元素,深愛著男主人公的的娜仁高娃卻并不知情,以為舍勒已被處死,悲痛欲絕的她抱著被舍勒的鮮血染紅的長袍,動情地唱出了這首《情歌》,表達出了對舍勒無限的思念。《情歌》這部作品在藝術形式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在創作手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正因此才產生出了這部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藝術作品。
二、《情歌》的作品分析
音樂是弱拍子起的,伴隨著主旋律的出現,給人一種悲壯的情感,其旋律能把人帶遼闊的草原意境。該曲為二部曲式結構,分為A段與B段。A段(1-19小節)是F徽調式,該段的節奏屬于散版性質,在舒展的旋律中,女主人公娜仁高娃拿著“血衣”望著遠方,滿懷復雜的心情唱出了貫穿全劇的主題曲。B段(20-最后)是F羽調式,3/8拍的節奏型,它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舞蹈性與流動性,把蒙古族的音樂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多個層面的比喻表達出了娜仁高娃對自己深愛著的舍勒的深情與信任。
三、《情歌》的藝術處理
(一)氣息與咬字的運用
在演唱中能夠做到吐字清晰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氣息來演唱,這對于演唱者尤為重要,例如歌曲中的“送”和“到”有一個八度的跳躍,這需要大量氣息作支持并且要保證氣息的穩定,而且也要注意咬字,使兩者統一起來,注重技術與情感要相結合。由于“送”字是弱起,因此在音量上要比“哥”字稍弱一些,這里表達的是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情感的傾訴,所以演唱者應注意情感的把握。
(二)演唱時的情感表現
在演唱《情歌》時一定要帶有感情的去演唱,這里說的感情是指既要表達出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有演唱者對作品理解的自身感受,也就是說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與表現力。《情歌》是一首歌劇聲樂曲,劇中有鮮明的人物特色和故事情節,尤其是劇中女主人公娜仁高娃對于舍勒的愛情可歌可泣,她對愛情的執著與堅定,當誤以為男主人公被處死時的悲痛欲絕,深深地感染到我們每一個人。隨著女主人公年齡增長,思想慢慢成熟,當被要求交出舍勒而而換取部落的回歸時被舍勒誤會,女主人公表現出的沉穩以及對部落忠心不二的決心。充分體現出了她的堅強與勇敢。所以在演唱時一定要表達出主人公的情感,例如第一句“送哥送到太陽升”的“哥”和“升”可以把聲音送遠再收回來,這樣眼前就會出現遼闊的大草原。同時演唱也要注意氣口的運用,如果設計不好就會破壞原有的音樂線條,破壞了音樂的整體性。
演唱的過程就是演唱者對于聲樂作品的二次創作的過程,一名優秀的演唱者必須準確地把握歌曲的藝術特征,并對其進行正確的藝術處理,才能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但是對如何演繹出更好的聲樂作品這個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張平平.歌劇《蒼原》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處理[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詹橋玲.民族聲樂的潤腔美[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01).
[4]丁義.透視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聲、情、字、味、精氣神[J].中國音樂,2005(02).
[5]張錦華.聲樂表演教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8.
[6]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音樂出版社,2001.
[7]付翠屏.古韻今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8]王海紅.論歌劇《蒼原》中《情歌》的演唱特點及情感表現[J].北方音樂,2014(18).
[9]王康華.詠嘆調《情歌》的演唱分析[J].四川戲劇, 2008(05).
[10]鄔丹.民族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J].大舞臺,2011(06).
[11]劉媛媛.淺談《情歌》的音樂表現[J].黃河之聲, 2011(24).
[12]亓文鵬.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J].韶關學院學報,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