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箏鋼琴協奏曲《楓橋夜泊》,一曲現代化和古典音樂美的成功之作,一曲詩與樂的交相融合,一曲古箏與鋼琴東與西的結合,無論是風雅溫情的文人墨客,還是詞曲的創作之涵,都道盡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也道盡了寄情山水的情思落月。
【關鍵詞】《楓橋夜泊》;協奏曲;情思落月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每每讀到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七言絕句,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月落、烏啼、霜天、漁火、鐘聲、愁客,一幅幅畫面,一聲聲情思,凝聚于一首七言絕句,道出一曲詩與箏樂的《楓橋夜泊》。
一、作品創作背景
王建民,著名作曲家,音樂創作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之意與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相結合,譜寫了大量各類題材的音樂作品,如二胡曲《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單簧管曲《四季掠影》,古箏曲《楓橋夜泊》《幻想曲》等。而《楓橋夜泊》的創作將張繼的詩詞情境蘊含其中,由所見所聞情景,到楓橋岸邊所感孤寂愁緒,再到客船鐘聲陣陣,最后情思終歸落月,層層遞進,隨著曲調的變化,將聽眾帶入水天朦朧、月落愁眠的凄美意境之中。
二、作品曲式結構分析
曲式結構分析圖:
第1-2小節 第3-37小節 第38-70小節 第71-82小節 第83-93小節 第94-118小節 第119-結束
(一)引子部分
引子段在創作時借用了昆曲“緊打慢唱”的曲調特色,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彈奏比較相似,開始的四組小撮前三組比較緊湊,彈奏完畢后呼吸加入肢體動作后引出第四組小撮,整體三度模進較為自由,緊湊短暫的泛音、慢起漸快的抹托以及快速的雙手輪抹等技法交替進行,難度較高,需要演奏者不僅在技術上達到應有的水平,而且在對曲目深意內涵上應有充分理解,最后泛音的出現將人帶入楓橋清新安靜、典雅優美的江南自然美景中。
(一)慢板部分
月落、烏啼、霜天、漁火,舒緩的節奏在加入變音的七聲雅樂調式中顯得更加的憂傷孤寂。鋼琴單音的出現模仿遠處鐘聲點點,引出古箏的主題旋律,右手的彈奏強弱起伏較大,在彈奏過程中要注意音區的走向變化,不要整體一個力度進行,心中有畫面,指尖有掌控,再加入左手揉吟按滑,不僅使得樂曲表現更加豐富,也將慢板更加柔和婉轉的與快板相結合,將人帶入“江楓漁火對愁眠”的一山一水、一橋一寺的愁思之中。
(二)快板部分
“魚咬尾”創作手法的運用在快板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慢板結束后,運用鋼琴旋律進行過渡,引出古箏的主旋律,前一句的樂曲旋律與后一句的樂曲旋律相同,在變化的演奏技法中不斷的深入,情緒變化較大,快板演奏中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水平有很大的要求,點音、跨八度輪抹、雙手琶音交替彈奏、旋律強弱起伏變化把握、音與肢體動作的完美結合、斷句節奏的把握,以及整段流暢性、顆粒型、速度的把握也尤為重要。快板,是主題旋律的交替進行,也是右手骨干音演奏的重點,古箏與鋼琴的合作,速度的逐漸加快將樂曲的表現推向高潮,也將月落愁眠的情思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華彩部分
曲中83-93小節是樂曲的華彩段,是較為自由的散板,樂曲情緒的表現更加飽滿,在演奏過程中對于古箏鋼琴的協奏合作要求更高,每一句的慢起漸快再漸慢的表現層次感更強,指尖力度的把握顆粒型要好,音與肢體動作的完美結合將這一段的演奏在矛盾中體現和諧,在和諧中情緒更加激昂。華彩部分最后彈奏漸慢,歸于平靜,引出再現段落,仿佛如夢初醒的感覺,面對眼前美景,落月已有,情思繼續。
(四)慢板再現部份
樂曲再現部分以復調形式出現,緩慢憂思再現,與鋼琴的旋律相結合,與主題意向交相呼應,情感表達更加深入細膩,句與句的抑揚頓挫式彈奏加之左手密集的揉吟按滑,在平靜中展現楓橋寒月,遠處寒山,遠處鐘聲到客船的山水情懷畫面。
(五)尾聲部分
尾聲部分,泛音緩慢出現,模擬遠處鐘聲點點,留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落月漸行漸遠,但情思卻綿延不絕。
一山一水,一橋一寺,刻畫的不僅僅是楓橋岸邊江楓漁火、月落烏啼的江南水鄉美景,它是現代作曲技術與古典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國民族樂器新風格的點筆之作,在詩詞的典雅中,層層遞進,在繼承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人們常說中國樂器讓孩子感受自然美,而西方樂器則讓孩子接受現代美,將東方與西方音樂融合,古箏音樂會走向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曉梅.淺析古箏曲楓橋夜泊的創作特點[J].黃河之聲,2011.
作者簡介:王潔,煙臺南山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古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