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發展,“移動信息化教學”應運而生,并迅速成為時下最新最熱的教學模式。文章結合國家最近的方針政策,分析了《聲樂演唱》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介紹了移動信息化教學的基本特點,闡述了基于移動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聲樂演唱”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移動;信息化;聲樂演唱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為題,強調:“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推動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發展”“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為教育界與時俱進地實施教學大數據戰略,改革各類高校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加快建設數字課堂指明了方向。
一、《聲樂演唱》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一)移動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外部環境
20世紀80年代起,有過教育體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但這些改革均未觸及到教育的內核。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等改革,是世紀之交才拉開序幕,隆重登場的。這就是現在我們大家所談的以課程改革、課堂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改革。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智能手機已普及并流行,人們越來越依賴智能手機,很多人已經到了不能“一日無手機,一時無手機”的地步,高校教育同樣受到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強烈沖擊,課堂上手機管理成為教師們非常郁悶揪心的問題。教育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肩負著為祖國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任務,所以,借助手機等設備實施移動信息化教學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優化數字資源和教育資源,加快網絡等移動平臺的建設,更好地為高校教育資源服務成為了時下一個熱點問題。這更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最新、最熱的研究課題之一。
(二)《聲樂演唱》課程自身發展的內部需要
高校“聲樂演唱”課程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高校“聲樂演唱”課程長期以來存在著如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守舊、藝術實踐較少、評價體系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聲樂演唱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給“聲樂演唱”課程的深入改革帶來了影響。為有效改觀當前這一局面,須積極探索改進方法,更新與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融入現代移動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提高聲樂演唱教學水平。如此,“聲樂演唱”課程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復合型聲樂人才。因此,基于移動信息化的高校“聲樂演唱”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具有現時性與歷時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傳承性與創新性等多方面的實踐教學意義。
二、移動信息化教學簡介
(一)什么是移動信息化教學
移動信息化簡言之就是要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POS機等掌上終端,以互聯網通訊技術,電信融合的方式,實現企業、政府、學校的信息化應用,達到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隨身的移動化信息工作和學習的目的。移動信息化教學是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移動信息技術為支撐,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移動信息化教學包括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工具、教學監督與評價的全面移動信息化和大數據化。移動信息化教學行為包括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移動信息化教學過程包括課前預習、課中授課和課后鞏固復習的全面組織與實施。移動信息化教學給教育理念、課程教學、課程體系、監督與評價帶來了更為深刻、更為重要的新的革命。
(二)移動信息化教學有什么特點
(1)移動性。移動信息化教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移動性,與傳統教學相比,不僅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優點,它還具有移動性,真正實現了“隨時、隨身、隨地”快捷式學習。
(2)多樣性。即多元混合教學。移動信息化教學涵蓋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和知識儲備,很便利地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微課教學和 JITT教學,大大豐富了單一傳統的教學手段,創新了教學理念,開拓了學生視野,擴大了知識容量,獲得了教師和學生雙贏的理想局面。
(3)靈活性。傳統的教學結構及模式主要是以老師講授為主,而移動信息化教學,則是充分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以學生為中心,弱化了老師主講的壟斷局面,大大調動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形式上更為靈活,加之移動信息的特點,可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特殊教學環境,較之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更具時效性和靈活性。
(4)視聽性。借助移動信息化教學,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可聽可看,獲得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和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尤其對于聲樂這門視覺和聽覺的藝術來說更有積極而特殊的意義。“聲樂演唱”課程通過移動信息化教學,學生們可看可聽現學現唱,對于聲樂演唱這門抽象的藝術,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事半功倍。這對傳統“聲樂演唱”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是一種創新和豐富。
(5)技術性。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發展數據都是需要專業技術的。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抑或是教學管理工作者,都要善于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為自己服務,教師要能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堂設計,資源共享,多樣教學等;學生要能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堂學習,網上評價等;教學管理工作者能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管理,數據統計等。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技術,才能使移動信息在教學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基于移動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聲樂演唱》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在校園里幾乎人人皆有,人人喜愛,這就方便讓科技成為教育推手,讓智能手機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讓學生課前產生興趣,課上興趣加深,課后興趣延展。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正確引導和利用,達到以機導學,以機激學,以機促學的目的。
(一)教育重心的轉移與變更
近年來,我國教育正在形成一種全新的實踐模式,教育的重心逐漸從教師如何教走向學生如何學,很多業內的專家說這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如何教好學生,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樣就難免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夠高。教育的重心轉向學生如何學之后,學生與教師雙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而然地就調動起來了。尤其是“聲樂演唱”課程這種技能課,光有教師如何教而沒有學生如何學是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在移動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轉變“聲樂演唱”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使“教”更加簡單方便,也使“學”更加有趣高效。
(二)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前引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在各大校園里得到普及,學生們也越來越依賴智能手機,由于信息技術的大容量,教師課前可將自己提前設計好的“聲樂演唱”課程的教學視頻、課件及世界各地杰出歌唱家的演唱范例和著名教育家的授課內容通過移動終端進行推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聲樂演唱”課程教學中來,并預留幾個相關的課程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提前練習,進行有設計、有構想,潛移默化的課前引導。
(三)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堂講授
教育的重心以學生如何學為主,教師要想達到較好的“聲樂演唱”課堂效果,首先應做好全面的教學設計工作,教學設計前,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演唱水平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實際情況,設計滿足教學要求、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教學,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課堂上,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移動信息技術,把握好“聲樂演唱”課程內容,抓住“聲樂演唱”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并進行提煉,讓學生成為課堂中心人物,使教學活動更具技術性、針對性和目標性。
(四)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進行課后鞏固和智能化追蹤
由于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設備的便攜式,學生可不定時地進行課后學習和鞏固,亦可反復觀看和研究老師的教學課件和所有的學習資料,教師也可隨時隨地借助這些移動設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效果予以智能化追蹤,進行信息交流以及解答疑難等。及時了解課后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所有問題,真正做到“秒知秒解秒答”。教師也可根據這些課后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從而使課程教學更加及時,更加活躍,更加高效。
四、結語
當今,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中國教育教學帶來重大變革機遇,以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智能終端成為教育工作者開展課堂互動、反饋、激勵和評價的必備利器,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開始在國內普及流行。的確,信息是資源之本,移動信息化教學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關鍵,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者應順應移動信息化的發展潮流,采用先進的現代化移動信息技術和手段改變舊有的“聲樂演唱”課程教學模式及傳統的教學管理與評價方式,讓移動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更好、更快地融合,不斷完善移動信息化教學,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現有的移動信息化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更多更優秀的現代化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葉波.大數據時代音樂廣播電臺如何精準定位[J].傳媒,2016(09)8:52-53.
[2]王瑞.信息化環境下移動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12):59-62.
[3]張巖.信息化時代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與途徑[J].教師教育論壇,2015,4(28):15-17.
[4]霍婷婷.基于微信的移動學習模式設計[J].通訊世界 (下),2015(6):42-43.
作者簡介:劉葉波(1978—),女,湖南邵陽,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