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而言,在智能發展角度中主要為幼兒的全面發展階段,尤其是多元化理論的模式,成為提高兒童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面。本文依照學前兒童在音樂教學模式的多元智能開發給予探析,提出多智能兒童音樂教學模式開發的一些方法和途徑,以便提高學前兒童的素質文化水平。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模式;多元智能;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學前認同音樂教學模式多元智能開發的重要方面
(一)歌唱
對于音樂教學活動而言,歌唱教學主要通過嗓音完成,屬于音樂展現的一個語言方式。此模式的構成有利于學前兒童的積極引導,令其可以在音樂活動中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及鑒賞能力。歌唱教學模式大多依照歌詞相互間的轉變、動感變換乃至情感發泄等原因,發展學前兒童的自我能力、語言能力及表達能力。
(二)韻律
音樂教學活動在表達韻律,由學前兒童依照自身的身體方式完成的一類創造活動,也成為學前兒童通過身體構成的藝術創作方式。在學前兒童的教學當中,通過身體運動不但可以表達一些事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韻律體會音樂。因此,若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化智能開發,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身體的韻律變動及節奏,可以提升學前兒童的音樂實力。
(三)樂器
學前兒童在音樂教學中,樂器活動的構成大多通過音樂節奏完成,以敲打的方式得以實現。學前兒童依照音樂節奏的改變,在運動神經方面感知節奏,并在持續練習和表現方式中形成節奏感。在實際教學中,不但可以提升學前兒童的多元化智能,還可以依照各種演奏變化增強總體音樂效果。
(四)欣賞
在音樂教學當中,音樂欣賞屬于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方面。在欣賞音樂時,不但可以加強學前兒童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拓展音樂的表達空間,還可以依照體會音樂并理解音樂,持續豐富學前兒童的情感表述與想象空間。學前兒童對音樂產生較好的鑒賞能力,可以有利于兒童對音樂的了解與體會,因此在音樂欣賞當中,則應當對學前兒童在身體方面、視覺方面、語言表達方面給予多元化智能開發。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模式的多元智能開發模式
(一)體驗感悟模式
體驗是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將親自感受當成教學的主要方法。體驗感悟體現出主體與客體的結合。指引幼兒建立良好的審美觀,則應當將審美體驗當成條件,在幼兒情感體驗和音樂產生共鳴時,幼兒才可能真正走進音樂當中,了解并體會音樂的魅力,以此展現出音樂的審美價值。體驗應當在過程中表現,因為音樂屬于音響與情感的藝術,因此不存在時間流動性。比如在《數小鴨》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沒有歌詞的《數小鴨》伴奏曲,并在音樂中模擬鴨子的走路動作。讓幼兒猜測這是哪種動物?幼兒通過傾聽再依照教師的動作進行自由想象。讓幼兒互相表達自己對音樂中動物的看法。讓一些幼兒通過語言或動作為所有小朋友展現出自己在音樂中的表現。這首歌曲既有極為鮮明的形象性,又有較強的動作性,同時歌詞對動作也具有較強的預示性,幼兒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編出適當的動作并配以恰當的表情,這個過程恰恰體現出了幼兒的音樂體驗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教師應當及時對幼兒給予肯定,并且依照歌詞內容讓幼兒在歌聲中進行再次展現[1]。
(二)情境創設教學模式
情境創設教學模式成為調動學前兒童對音樂產生興趣的主要方式。學前兒童若想要具備思維與想象的智能發展,應當對此學科產生興趣,并在心理活動中構建成總體思路。情境創設教學模式成為學前兒童開發多元化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音樂教學當中,這一模式則依據語言、實物變換乃至音樂表達的實際方式打造情感模式,讓學生在人格、情感中給予提高,以此完成學前兒童在音樂課堂中的積極參與及合作。音樂主要通過聲音進行傳達,依照聲音改變教學塑造和發展,因此在情境教學中,教學環境則需通過聲音并以此來充當激發條件,來激勵學生對音樂的情感表述。因為學前兒童的音樂在情感表達乃至歌詞內容傳達方面不夠豐富,因此若想提高學前兒童對音樂情感的表述,則應當通過學前兒童在肢體方面的動作、感官乃至不同情感變換進行情境教學,讓學前兒童可以真正體會到音樂的樂趣和意義。
(三)互動探究模式
互動探究教學成為教師指引幼兒積極探尋學習的一個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建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幼兒透過自己自主、獨立地找出問題而獲取情感、技能、知識與態度。此教學模式較易調動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屬于開放性教學,著重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幼兒音樂教學過程,應當指引幼兒在實際動作操控中透過創造性想象與表現來感受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與速度,并以此進行創造性的音樂活動。此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個人能力。比如在《我愛我的小動物》的歌曲教學中,展現出諸多關于動物的掛圖,引導幼兒相互間學習動物的叫聲。通過幼兒展現不同模仿動物的聲音,在相互傾聽中學習更多不同的叫聲。教師傳授唱歌曲的旋律,在幼兒了解旋律下指引幼兒編配歌詞。讓幼兒展現自己編配的歌詞,教師適時給予點評。
互動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幼兒的主體本位,開發幼兒積極學習與探究欲望,以此提升幼兒在社會領域、語言領域和藝術領域的創造能力。還能夠豐富幼兒的想象與聯想,提升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幼兒感受到創造與成功的喜悅,以此建立學習音樂的自信[2]。
(四)合作教學模式
合作教學模式是學前兒童表達音樂并展現的方式。合作教學模式對于音樂教學活動而言,通過音樂的表達方式為學前兒童提供良好的合作、溝通,促進學前兒童的交際模式,以此發展學前兒童在人際交往以及處理合作關系的能力。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中呈現出不斷變化及發展的狀態,比如在學前兒童的合唱方面,應當不斷配合,提高學前兒童的音樂合唱的質量。在舞蹈、相應動作乃至隊形變化方面也應當給予結合,應當協調樂器演奏時不同聲部的變化需要。因此在音樂教學當中,若想整合教學模式,則需將集體、個人在溝通中給予協調[3]。
綜上所述,在對學前兒童多元智能的開發中,音樂教學不僅是學前兒童在受教育途徑中的重要方面,還是一種動態、開放的教育發展過程,運用不同音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發展,以此來提高學前兒童在素質教育中的多元化提升。首先,理論打造個體的智能與個性化發展,為兒童的發展空間提供了全新的領域,其認為智能是人自身具備的,而且所有智能相互間具有互為促進的關聯,兒童的智能能夠獲得全面發展。音樂活動對兒童學習音樂十分重要,在此時期兒童的主要任務為學習音樂素養知識及簡單技能,單一智能無法適應兒童音樂發展所需,所以音樂活動除令其具備音樂素養知識,還需加速兒童多元智能的發展。在理論實施過程中也為授課教師提出較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多注重理論學習,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以此確保在音樂活動中通過自身優點,滿足兒童智能發展的所需。
參考文獻
[1]楊晶.淺談多元智能理論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運用[J].新課程,2013(02):114.
[2]范誠.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園音樂教學目標的重塑[J].文教資料,2011(12):153-155.
[3]鄭春琴.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模式的多元智能開發探究[J].新校園,2013(01):180.
作者簡介:高璐(1978—),女,大慶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