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喬
【摘要】黃自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系統地、完整地傳授歐洲近代音樂創作技術理論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在中國新音樂產生發展的階段,他適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正確指導同仁吸收西方音樂文化的精華,發揮自身固有的音樂文化的優勢,對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關鍵詞】黃自;音樂創作;貢獻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在20世紀30年代的專業音樂發展中貢獻最大的是黃自(1904—1938)。黃自在中學期間就自習中西音樂。1924年黃自赴美留學,先后于歐伯林大學及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鋼琴。1929年學成回國,就職于滬江大學及國立音專。1930年專任音專教授兼教務主任,負責全校教務工作,并擔任作曲理論諸多課程。他的“一個時代的藝術,就表示一個時代的生活”,藝術家要勇于創新,走在時代之前列的觀點,以及既強調音樂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性,又要學習\吸收并融化外來的先進技術來發展本國的音樂,使之跟上時代步伐的主張,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黃自創作的音樂作品
黃自還進行了許多種體裁的音樂創作,先后作有各種歌曲六十多首,清唱劇《長恨歌》,管弦樂序曲《懷舊》和為影片《都市風光》作的片頭音樂(后改為《都市風光幻想曲》),以及一些改編歌曲和器樂小品,他的作品雖因精力所限數量不多,但已充分顯示了他的創作才能和上乘的藝術水平。他在“九·一八”后創作的愛國歌曲如《抗敵歌》《旗正飄飄》,音調悲壯沉雄,慷慨激昂,既充滿了愛國熱情,又因主調和復調織體的合理運用,成為合唱曲中富于藝術魅力的杰作;他的抒情性藝術歌曲如為古代詩歌譜曲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詩),《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蘇軾詞),《點絳唇——賦登樓》(宋王灼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辛棄疾詞),以擬古體詩詞為歌詞的如《玫瑰三愿》及《思鄉》《雨后西湖》等,都能根據歌詞特定的情景和意境,從旋律發展到曲體結構作出相應的藝術處理,并使獨唱藝術的技巧和特色得到很好的發揮,各曲特色異然,但又具有音樂語言簡練清新,結構嚴謹,感情表達含蓄細膩的個人風格特征。
二、黃自的伴奏與和聲處理特色
作品都反映了黃自在文學藝術上深厚的修養根底。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1932年開始寫作,通過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統治者“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指斥了少數權奸誤國致亂的罪行,音樂結構層次分明,充分發揮了合唱、獨唱、重唱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特點,在講述故事情節、刻劃人物性格及背景氣氛的描繪渲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第三闋《漁陽鼙鼓動地來》與第八闋《山在虛無縹緲間》尤為成功;黃自的管弦樂序曲《懷舊》是在美國留學時的習作,雖在表現手法上主要模仿了西歐早期浪漫派的風格,但在創作上已顯露了他能自如駕馭大型交響性作品的創作才能,蘊含了一定的民族氣質,甚至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交響性作品,在美國演出時曾獲得好評。黃自的創作不僅標志著30年代的專業音樂創作從“五四”以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實踐在當時和后來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黃自的音樂教育活動
黃自還積極參予社會音樂和普及音樂教育的活動,他曾撰寫介紹性的音樂文章,創辦了全部由中國人組成的“上海管弦樂團”,還主編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音樂》(1933—1935年,共六劇),包括讀譜法、基礎樂理、各種形式的演唱訓練、中外音樂知識及欣賞等全面的音樂知識。他親自撰寫的中外音樂知識和欣賞部分,文字通俗簡練,適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為兒童歌唱創作的合唱《卡農歌》及合唱《本事》和獨唱《西風的話》,前者跳躍活潑,生氣盎然,后兩首則簡練抒情,優美流暢。黃自還創作了一些童謠體的兒童歌曲,如《養蠶》《牛》,以及反映孤兒生活的《天倫歌》。這些作品常常曲調質樸,結構短小而感情真摯,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生活的關注、義憤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1938年5月,黃自因病不治去世,他的許多音樂創作論著還沒來得及完成,在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和理論創作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影響深遠。
四、結語
黃自在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領域的貢獻和成績是突出的,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人們認識地不斷深化,其價值也必將日益被后世進一步發現和肯定,而至永遠。黃自的一生在音樂史和聲樂和聲與音樂欣賞方面創作了大量的學術論著,他在藝術上和音樂教育事業上所作的一切,對中國專業音樂創作和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廖西琳.黃自的音樂創作及其歷史貢獻[J].蘭臺世界, 2013(34):95-96.
[2]馬馳.析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J].音樂生活, 2013(0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