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的變奏曲雖不及他奏鳴曲那樣結構龐大,內涵深刻,但是仍是器樂文獻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過對于貝多芬《c小調主題與三十二首鋼琴變奏曲》的創作背景、音樂內涵、技術解決幾個方面進行簡要論述,力圖能夠尋找演奏這首變奏曲的進階之路。
【關鍵詞】貝多芬;變奏曲;背景;音樂內涵;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創作背景
這首變奏曲的主題是貝多芬原創的,變奏部分也是根據其原創主題來進行豐富的變化和發展的,但是貝多芬對于這首變奏曲的創作顯然并不是滿意的,以至于連這首變奏曲的編號也沒有具體整理。
二、音樂內涵
(一)貝多芬的c小調情結
c小調是貝多芬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最鐘愛的一個調性之一,這個調式也是在表達抗爭和戰斗時最喜歡用的一個調性。貝多芬許多鋼琴作品都是用c小調寫成的,例如《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等。這個調式最能表現出貝多芬的英雄性、斗爭性的性格,所以也由此看出,這首變奏曲也是在表現貝多芬對于當時社會政治動蕩的不安、人民奮起反抗等內容。
(二)具體變奏段落的音樂表現力
主題。主題由八個小節寫成,右手部分是旋律音上行的級進,左手則是和弦低音的連續半音下行,在主題后三小節有一個突強的出現,緊接而后的是弱并且靈巧的短促跳音的主題結尾,使主題十分戲劇化。
變奏1至3。這三首變奏的織體是相似的,先由右手彈奏出分解的琶音,左手彈奏出跳音的線條;之后做了一個互換,最后由雙手共同彈奏出反向的琶音進行,這樣用琶音增強了音樂向前發展的動力。
變奏4至6。其中變奏4、6都是態度堅決的三連音斷奏進行,十分干凈利落,而變奏5則是連奏的、長氣息的旋律線條,這種奏法上的對比更加鮮明。
變奏7至11。變奏7、8的織體都是分解和弦,加強旋律音的連貫對于這兩段的旋律起伏和情緒跌宕有很大作用。變奏9則是安靜的,左右手節奏不同對比的一個段落。變奏10和11都是同樣的跑動,這種跑動相互轉換,推動了情緒的發展,靈活的展示出雙手對話的一個畫面。
變奏12至16。這一段落的調性發生轉變,由c小調變成了C大調,一下把原來緊張、斗爭的氣氛變得豁然開朗,音樂十分豐富。而且在奏法上三度斷奏與八度連奏互相對比,音樂形象特別生動。
變奏17至22。調性回歸到c小調上,由具有復調性質的變奏17開始,旋律聲部互相交錯轉換;變奏18通過對前面兩個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把原本枯燥的音階變得富有生機;變奏19將之前的分解琶音做了節奏上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變奏20和21如同湍急的河流一般,加之左右手分別彈奏和弦,非常鮮明地把這首變奏曲的性格又再次強調了一遍;變奏22通過雙手錯開的八度音階將樂曲情緒又再次推高點。這一個部分半音階型、八度音階型、分解琶音型完全體現和踐行了貝多芬“火箭”主題情節,貝多芬式的音樂風格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變奏23至25。變奏23是一個極弱的段落,與之前變奏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整體效果低沉且安靜;變奏24、25都是具有諧謔曲性質的片段,仿佛像是暗著的舞臺突然走出兩個小丑一樣,十分詼諧有趣。
變奏26至30。變奏26、27主要是三度雙音、和弦的斷奏,雙手相互呼應再次將情緒推得跌宕起伏;變奏28的旋律線條十分迷人,搭配起左手勻稱的伴奏音響效果極其具有古典時期均衡的魅力;變奏29將琶音再一次變型,雙手反向的來回彈奏增強了樂曲的氣勢;變奏30是一個突然很弱的段落,像是戰爭馬上要勝利一樣,音響安靜,為最后的凱旋積蓄力量。
變奏31至32。變奏31的左手部分烘托出了神秘的氛圍,加上用右手靈動的主題的出現,然后慢慢的向音階上下起伏的變奏32迸發,在演奏這一部分時,要調動好自身力量,不僅在強弱效果上要出來,還要使音樂的內在張力得到充分發揮。
三、演奏技術的要點分析
(一)快速音階
快速、平均、流暢的音階和琶音是演奏鋼琴必備的技術。這首變奏曲完全體現了古典時期作曲家對于音階琶音的使用是多么的頻繁,例如在變奏11等段落中音階出現過多次。如何去解決音階跑動技術就成為了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正確認識,在演奏音階的困難就是由于我們生理上五個手指的長短各有不同、力量不同、加上最不靈活的大拇指常常要向手心轉動,如果手腕不能保持穩定,對之后彈奏的音力量上是否平均就會產生影響。
可以將出現快速音階的變奏使用劃分小組(四個音一組或八個音一組)進行變化節奏的方法去練習,這樣每一個音都能得到良好的訓練,對彈奏出平均的音是有幫助的。
(二)琶音
琶音的彈奏與音階是相似的,都有以一指作“門”穿過三四指或是以一指作“軸”三四指從一指越過的技術難點。但是琶音相對音階要稍難一些,因為一指跨(穿)過的音往往都是三度左右的,需要靈活的拇指和均勻的音響,這就要求了手指要具備相對獨立性和擴張性、協調手臂和手腕的力量運轉。首先可以將遇到的琶音片段用最慢的速度去練習力量的連貫、換指的協調自然、位置的適應、指法的固定等,因為慢練是能夠克服一切技術困難的;然后可在練習中將琶音的段落進行樂句的劃分,分成一句一句去用中速的練習,這對演奏的語氣和句子感覺有很大幫助;最后可以使用節奏變化的方法去練習,讓每一個分解琶音的音都可以加強重音的感覺,提高整體段落演奏的細致和質量。
(三)三度
三度是雙音彈奏中的一種技術,也是鋼琴演奏技術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演奏出清晰、連貫、平均的三度是每一個學習鋼琴的人一定要訓練和掌握的。這首變奏曲中許多變奏使用了三度雙音的技術,例如變奏14、16等。單獨將這種技術類型拿出來練習對于掌握三度雙音的技術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八度
八度技術與三度雙音技術的彈奏要求相類似,都要求齊落鍵的同時,強調突出冠音,并且手臂、手腕、手指的運力要相互協作,才能彈奏出平均且連貫的八度。貝多芬在這首變奏曲中變奏5、15等都使用了八度的技術。
四、結語
對音樂作品背景、音樂內涵、技術風格的了解和掌握也是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詮釋音樂作品,更是學習音樂的固定程式,堅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學習音樂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地去閱讀、研究,思考才能為演奏提出更多的可能性。正如那句名言,音樂即思維者的聲音。
參考文獻
[1]阿爾弗萊德.科爾托.鋼琴技術的合理原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賈強,延邊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碩士,研究方向:中外樂器演奏(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