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全人類的視角談音樂本體或者音樂美學的特征是毫無意義的。雖然對于非洲起源說的觀點在人類學界已基本得到全體認同,但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認為,當人類的祖先開始遷移并定居在世界各處之日起,人類的思想就開始以地域、族群為圈,各自發生著變化,以致當文明發源的時候,各民族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生活常態已有明顯的差異。本文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根據,分析中西方音樂的差異。
【關鍵詞】文化視角;音樂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西方文化模式的形成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中國文化形態的形成則大致跨度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下面主要從政治經濟和思維模式方面論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別。
古希臘社會是一種城邦制的國家形態,大大小小的城邦林立,導致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局勢中,這種民主政治制度給了它文化土壤的形成以根本保障。商品經濟制度也在這里生根發芽,在相對寬松的體制下,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商品為中介的新型的人與人的關系,而自然的人際關系則隨之淡化,社會交往(主要是經濟交往)只得更多地通過邏輯化、定量化的見證,諸如文字契約,并以法庭的強制為后盾,才得以進行,這就形成了古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當然,希臘手工業的發展對于這種科學精神的形成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中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從經濟基礎講,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人民認識到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所以同樣對于天,中國人悟出的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化,或者說把人自然化,使思維對象指向自己而非自然。中國建立起封建制大帝國,以“天”的秩序為依據來治理,并訴諸道德,對它進行維系。森嚴的國家管理制度,常常伴有殘酷的刑法,使得人們的思想遭到嚴重禁錮,而倫理綱常的教育,從小便深深地烙入人心,這就造成了中國注重倫理道德,以求同求穩為處事原則的民族性格。
中國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人們做事受“天人合一”哲學觀的影響,不認為人和自然是對立的,不以自然為客體。同時,廣袤的陸地形成了中國人博大的胸懷,表現為驚人的忍讓與超然,然而,同時也形成了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獨尊意識。
由此形成了中西方音樂以下特征的差異。
一、“求真”與“向善”
希臘人對藝術進行論述時,多以本體論對藝術進行探索,這表現出一種“求真”的藝術精神。在他們的心目中,音樂具有一種感召心靈的神奇力量,他們非常細致地確定每個調式的表情意義或精神特征。將音樂與數學融合在一起,后來又將哲學思想運用到音樂之中,認為斗爭是永久的,而和諧是暫時的,這與中國思想重和諧的思想是相反的。
中國的“向善”,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功用之上,以儒家為核心的音樂美學思想,認為在禮樂思想中,音樂應使人向善,懂得“禮”。孔子表達他的思想,“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其核心內容就是以善為準則,通過音樂中的善來誘導人心。
二、“理性”與“感性”
西方音樂思想在論述音樂時,首先是把它作為一個客體加以研究,分析它的結構、和聲、旋律、節奏等,這就是為什么在音樂理論方面,西方音樂對于整個世界的音樂有著不可比擬的貢獻,許多理論至今仍為我們所用。根本上講,仍然是根源于希臘人那種探索求知的精神。
以儒家音樂思想為核心的中國,主張音樂以反映外界事物思想情感為內容,形成了以下美學核心思想,以“和”為理想,以抒情為追求,認為美好的意境可以給人帶來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華。所以,在欣賞音樂時,更重“品味”,而非理性的分析。
三、“分析”與“綜合”
西方人對于音樂的把握更多是將其分為各個層面以邏輯的辦法去分析音樂的構成模式;而中國,則喜從整體感覺上進行把握,“和”的思想也能體現這種整體性思維,后來形成“意境”的美學思想,也可體現這一點。
中西方音樂的差異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但是對于所有這些差異的形成,我們都應以更廣闊的視野,從更深層的文化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音樂所體現出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探究、挖掘。
參考文獻
[1]華芷晗.中西方音樂風格差異研究[J].音樂時空,2016(03):60-61.
[2]賈佳.中西方音樂美學特征的對比研究[J].黃河之聲,2016(02):89-90.
作者簡介:李崇威(1992—),男,河南濮陽人,漢,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