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
【摘要】滿族舞蹈是一種極具審美以及藝術價值的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帶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點。通過對滿族舞蹈藝術進行分析和研究,能清楚地看到滿族舞蹈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滿族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情況,這就是滿族舞蹈民族特點的直觀體現。本文重點就滿族舞蹈的民族特點和文化保護進行探討。
【關鍵詞】滿族舞蹈;民族特點;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滿族是一個擁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同時,滿族也擁有悠久的文化,在我國的少數民族當中極具代表性。滿族舞蹈具有突出的民族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滿族的民族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民族藝術改革創新步伐的加快,滿族舞蹈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滿族舞蹈必須要始終秉持其特有的民族特征,同時還要繼承和保護好滿族舞蹈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永葆滿族舞蹈藝術以及整個民族的靈魂。
一、滿族舞蹈的歷史發展
滿族舞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眾多民族舞蹈文化瑰寶之一。滿族舞蹈在其演變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優秀舞蹈,說明了滿族并不是一個缺乏舞蹈的民族。但從滿族舞蹈文字記載這一方面來看,是時斷時續,脈絡不清的。這影響我們對滿族舞蹈發展軌跡的了解和認識。滿族的祖先在先秦時期稱為肅慎,肅慎居東北最久,虞舜時,已有肅慎之名,并以狩獵、游牧及原始農業維持生計。華夏族把居于東北的各民族統稱為東夷,與中原地區的先民一樣,他們也參與共同生產、生活,以歌舞祭天、娛樂。隋唐五代時期,在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樂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樂舞文化,《踏錘》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繼隋、唐之后,女真人興起。女真從族系與古肅慎一脈相承。女真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建國前,女真族的音樂舞蹈古樸、粗獷,舞姿多為狩獵生活的反映。金人進入汴梁(今河南開封)時,吸收了宋的一套舊制,建立了一套樂舞禮制,如雅樂有文武二舞,文舞名《保大定功之舞》,武舞名《萬國來同之舞》。據史載,金時在女真人中盛行《臻蓬蓬》歌舞。《臻蓬蓬》歌舞是在鼓的伴奏下合著鼓點進行的樂舞。另外,《薩滿舞》在金朝時期的女真人中就已經流傳了。金朝女真人的《薩滿舞》與清朝滿族的《薩滿舞》幾乎一致。
到了清代,宮廷舞蹈可分為二大類:其一,是“佾舞”;其二,為“隊舞”。“佾舞”用于祭祀,“隊舞”用于宴饗。民間舞蹈俗稱莽式舞,為傳統的筵宴歌舞,廣泛流傳。莽式是滿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式”一詞是滿族舞蹈的音譯。
二、滿族舞蹈民族特點
(一)反映滿族民族精神和自我意識
滿族舞蹈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滿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滿族的自我意識,這也是滿族舞蹈最為突出的民族特點。滿族人民始終銘記祖先的功德,更是將民族根本銘記于心,而且他們始終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發展。這是滿族優良傳統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而這樣的精神和良好的民族傳統在滿族的舞蹈藝術當中有著非常直觀的展現,或者可以說已經成為滿族舞蹈的主線。
(二)形象再現了滿族傳統漁獵生活
滿族先人以漁獵為生,豐富的漁獵生活經歷讓他們在創作滿族舞蹈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與自己生產生活相關的內容。比方說,在滿族舞蹈當中有很多的動作是模仿鳥獸的,也有很多的舞蹈動作編排靈感來自于狩獵生活。滿族舞蹈的又一個民族特點是形象地再現了滿族傳統的漁獵生活,將先人漁獵為主的生產方式展現在舞蹈當中,既豐富了舞蹈藝術內容,又使舞蹈作品極富生活氣息。
(三)塑造具有民族特征的舞蹈形象
滿族舞蹈除了具備豐富的舞蹈技巧以及文化內涵以外,還塑造了大量帶有鮮明民族特征的舞蹈形象。塑造的這些舞蹈形象感染力強,帶給人很大的觸動,這些形象已經成為了滿族舞蹈民族特點的一個表現。比方說,《笊籬姑姑舞》是滿族傳統民間舞蹈,在這個舞蹈作品當中塑造的笊籬姑姑就是一個具有鮮明滿族民族特點的人物形象。笊籬姑姑身上有滿族人民具有的勤勞、善良、勇敢等美德,同時,笊籬姑姑也成為廣大滿族人民理想的具象。
(四)展現滿族傳統生活習俗與禮儀
滿族是一個尤為注重禮儀的少數民族,這與滿族的發展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滿族禮儀當中除了有體現封建等級制度與倫理觀念的陋俗陋習之外,也有大量展現出滿族特色的風民俗。通過對大量滿族舞蹈作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滿族舞蹈當中有很多是反映滿族傳統生活習俗和禮儀的,這彰顯出了滿族舞蹈的民族特點,也體現出了滿族舞蹈擁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內涵。
三、滿族舞蹈文化保護
(一)深入挖掘研究滿族文化
為了更好地保護滿族舞蹈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深層次地對滿族文化進行挖掘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滿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以及豐厚文化底蘊的民族,滿族的傳統文化孕育出了滿族舞蹈文化,所以,要想保護好滿族舞蹈文化,就必須通過挖掘滿族傳統文化的方式將其進行更好的保存。具體而言,可以專門建立滿族舞蹈發展歷史的檔案、圖書、文獻等資料體系;完善滿族舞蹈傳承人的信息資料數據庫;對滿族舞蹈文化的脈絡進行有效梳理,彌補滿族傳統文化分析當中的缺陷,為滿族舞蹈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重要的資料支持。
(二)加強滿族舞蹈形式創新
滿族舞蹈直觀展現的是滿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以及悠久的滿族文化,展現出了突出的民族特點。加強對滿族舞蹈文化的保護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味繼承而不關注舞蹈創新,否則滿族舞蹈藝術很容易被時代淘汰。同時,單一地將側重點放在滿族舞蹈創新方面,不深入挖掘滿族舞蹈的文化內涵的話,同樣會制約滿族舞蹈的發展。對此,保護滿族舞蹈文化需要做到繼承基礎之上的創新,也就是結合時代特征,在傳統滿族舞蹈的基礎之上加入一定的現代藝術元素,使得滿族舞蹈在形式方面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同時還能夠讓滿族舞蹈藝術的民族風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三)積極培養舞蹈優秀人才
滿族舞蹈文化保護是一項復雜性和長期性的工程,在這一過程當中需要有大量的舞蹈人才作為重要支持,需要讓越來越多的舞蹈人才加入到滿族舞蹈文化的保護隊伍當中。為了提高舞蹈人才培養的有效性,不同區域的院校要結合滿族舞蹈繼承以及發展的需要進行滿族舞蹈教材的編寫與整合,不斷豐富滿族舞蹈教學內容,同時還需要積極創新舞蹈教學方法,完善滿族舞蹈教學體系,使滿族舞蹈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發展。
2017年6月30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大連市文聯、大連市舞蹈家協會承辦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課堂(滿族、朝鮮族)”活動在大連市正式啟動,筆者作為參與其中的高校舞蹈教師感觸頗深。
“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是中國舞協自2006年開始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縮小城鄉兒童素質教育差距。大連市自2008年開展此項工程以來,已有320余名農村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培訓,惠及城鄉學生10余萬名。在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會上,中國舞協對大連的工作成果和取得的經驗予以高度認可,并確定金州七頂山小學(滿族)、大連朝鮮族學校為試點學校,大連也因此成為遼寧省首個開展少數民族舞蹈課堂的城市。
四、結語
總之,滿族舞蹈文化是我國民族藝術文化寶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民族藝術瑰寶。所以,在推動滿族舞蹈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點,同時還必須注重對滿族舞蹈文化的保護工作,以便更好地發揮滿族舞蹈的社會功能,促進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延續。
參考文獻
[1]李德.滿族舞蹈民族特點之我見[J].滿族研究,2014 (14):78-79.
[2]王乃功.對繁榮滿族舞蹈藝術的思考[J].滿族研究,2015(1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