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我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很多民族藝術文化成為了我國的瑰寶。我國專家和學者對少數民族傳統民間舞蹈的研究比較少,筆者對我國傳統藝術進行了分析,研究了云南布依族的傳統民間舞蹈,并對其藝術特質進行了探析。本文主要對布依族進行了闡述和概括,并對布依族的傳統民間舞蹈進行了分析,了解其內在的藝術特質。
【關鍵詞】云南布依族;傳統藝術;民間舞蹈;藝術特質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一、布依族文化概述
布依族的文化主要分為娛樂文花與祭祀文化,娛樂文化和祭祀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二月二的歌會、三月三的歌節、四月八的牛王節和六月六的祭祀節。除了以上的代表性文化以外,布依族的民間舞蹈的種類也比較多,并富含多元的民族特色。布依族的舞蹈將民族的生產和生活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并將生產勞動與民族的習俗以一種特殊的動作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筆者在長期的實踐調研中,發現了布依族舞蹈中其他傳統文化所不具備的藝術特質,并對布依族舞蹈中的馬朗舞、舂碓舞、雯當姆進行了闡述。
二、布依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
(一)馬郎舞
馬郎舞的內容主要是反映布依族的生產生活、狩獵活動、祭祀活動的儀式性的民族舞蹈。馬郎舞在云南羅平縣等地區的分布最為廣泛,也是云南布依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馬郎舞是喪禮舞蹈,所以跳馬朗舞的人必須是死者的女婿。馬郎舞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并具有多種角色,其中一部分被稱為跳馬郎,第二部分是轉場。馬郎舞需要跳三個時辰左右,舞蹈的人員大約二十人。跳舞時,眾人需要保持一個圓形,領舞者要手執蘆葦,意為牽牛人,第二個人手持犁鏵,意為犁地人。在第二人之后是兩位老人,一人為么師、一人為婦人,么師持拐棍,婦人背竹籮。在二位老者的身后是死者的親戚,在之后是眾位舞者與樂手。馬郎舞的伴奏樂器多為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因其是祭祀性的舞蹈,所以音樂比較悲涼。馬郎舞是模擬形態的舞蹈,主要是模仿各類動物的動作,需要下肢的力量支撐。膝蓋與關節的動作比較多,舞蹈的步伐也比較輕柔,看似柔軟,實際內健。馬郎舞的藝術特質在于對民族祭祀文化的展現,其中包含了很多布依族特有的文化特性。舞蹈中的牽牛人與犁地人都富含著布依族的民俗特征,彰顯了布依族民族的祭祀禮儀。其主要的藝術特質舞蹈中蘊含的祭祀儀式,包含對逝者的尊敬。
(二)舂碓舞
舂碓舞是布依族傳統的舞蹈之一,是勤勞的布依族在勞動之中創造出來的舞蹈,在羅甸縣一帶比較流行,甚至有些舂碓舞經過加工之后已經在藝術舞臺上呈現出其特有的藝術特質。舂碓舞主要是在吃新節之后開始表演,一般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表演,組員通常為三人,也可由三到四個小組組成一個大組進行表演。云南布依族中的舂碓舞并無樂器伴奏,演出的道具只有竹棒與舞者的嗓音。相傳在上古時期,布依族中并沒有石磨,稻子脫殼主要是依靠舂碓實現。布依族為了將收獲的谷物祭祀給祖先,在谷物豐收之后,利用舂碓的方法將谷物祭祀給祖先。布依族忙碌的身影就成了舂碓舞的基礎,舂碓發出的聲音就是一首動聽的音樂。舂碓舞在常年累月的發展之中,以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為載體,呈現在大眾的舞臺上。
(三)雯當姆
雯當姆又被稱作矮人舞,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至今。相傳布依族的寨里流行瘟疫,幾個布依族的放牛娃撿到兩個骷髏頭,在趕回山寨之后,瘟疫立刻就消除了。在此之后,布依族的各大村寨為了避免天災人禍或者進行酬神活動時,就在孩子的臉上帶上骷髏面具,并到村寨里打鬧,以求村寨平安。雯當姆舞蹈在這種形式下產生。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成為慶祝節日、喜獲豐收的舞蹈。雯當姆舞蹈的來源各式各類,但不可以否定雯當姆舞蹈來源于布依族的日常生活。雯當姆是男女共舞的集體性舞蹈,屬于表現形式的舞蹈種類。雯當姆的伴奏形式因樂器的不同存在有旋律與無旋律兩種,在雯當姆中增加了打擊樂器之后,更富含節奏感。雯當姆具有樸實自然、清新陰柔的藝術特質,在雯當姆之中,男性的豪邁與勇鍵、女性的陰柔優美,在雯當姆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藝術學者給予雯當姆東方卓別林的美譽。雯當姆的主要內容分為喜舞稻菽、豐收趕場、金風得意三段,充分反映了布依族生活的狀態,構造了一幅布依族美好生活的絢麗畫卷。在雯當姆的表演之中,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舞蹈的內容是對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布依族人民對快樂生活的追求,其古樸風趣的舞蹈韻味,更加被大眾所喜愛。雯當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受到文化同化的威脅,需要我們加強對雯當姆藝術的傳承。
三、結論
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民族文化也在逐漸融合,如何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發展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本文對布依族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進行了研究,對其包含的藝術特質進行了闡述,筆者在此發出鳴警之音,希望可以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其藝術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