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薪明
【摘要】音樂不僅是通過優美的旋律感染人、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而且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藝術——通過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深刻感悟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是音樂欣賞課最好的教學策略。那么,怎樣構建情境能夠使之充分發揮作用呢——本文從形式、情感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音樂;欣賞;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普及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主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欣賞,就從原來的“配角”成為了音樂教學的“主角”。通過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方法能夠提升音樂欣賞教學的效率,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夠欣賞音樂的旋律美,而且能夠深刻地領悟音樂的內涵,體悟音樂的精神美,就成了音樂教師們苦心研究的重要課題。
實踐證明,在眾多的音樂欣賞教學方法中,情境教學法可以說是最高效、最普及、最得到教師青睞的,它以直觀、共情、多元、立體等獨特的優勢,成為音樂欣賞課堂上的“霸主”。但有些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缺乏系統和條理,應用思路不清晰,為用而用,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沒有完全得到發揮,還有很大提升和改進空間。
一、音樂情境的構建形式
情境的構建有不同的途徑和形式,有些教師對情境構建缺乏研究,簡單地認為情境就是“畫面展示”,就是給學生展示一幅靜態或動態的畫面,使他們的耳朵和眼睛同時“工作”,從而理解音樂內涵。這種認知是缺乏系統性的,影響了情境構建的豐富、多樣及有效性。
音樂欣賞情境的構建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有畫面法、演示法、語言法、討論法等。
比如畫面法。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與音樂相匹配的靜態圖片或動態視頻,用視覺刺激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再現音樂所表現的景象,以畫激情,使抽象的音樂形象化、聽覺的音樂視覺化。如在帶領學生欣賞民族音樂時,教師向學生播放蒙古族民歌《遼闊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等,怎樣讓學生理解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長、西藏民歌嘹亮高亢、新疆民歌熱情奔放……,以及這些風格產生的根基呢?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相應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文化等視頻畫面來讓學生直觀地感悟。
演示法是比較活躍的情境構建形式,是通過教師或學生的表演、舞蹈等肢體活動來體悟音樂的方法。比如《孟姜女哭長城》,教師和學生一起編排一個情境短?。捍蠹曳謩e扮演杞梁、秦始皇、孟姜女、民夫等角色,把這個傳統故事再現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們進入音樂“角色”。
語言法和討論法是通過語言組織來實現對音樂內涵的挖掘。前者是教師通過激情朗誦歌詞、聲情并茂地講音樂背景故事等方法調動學生情感,后者是師生一起對音樂進行拓展討論,以深度感悟音樂背景。
二、音樂情境的情感控制
音樂欣賞教學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準確把握音樂作品情感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在應用情境時,注意對情感進行有效掌控。有些教師并不注意這方面的細節處理,使情境有時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理解音樂,反而破壞了音樂本身的表達。比如有的音樂是比較深沉的情感,教師卻給學生構建了輕松明快的情境。這樣的情境,顯然是不合適的。
比如輕松歡快的音樂,教師不僅要注意情境要體現出音樂的歡樂、愉悅的情感,而且還應注意不同“歡愉”情感的不同傾向,從細節上去把握音樂內涵,才能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音樂、享受音樂。比如《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這兩首歌曲,都是表現了老百姓幸??鞓返纳?,但前者是開朗的、工整的快樂,后者是詼諧的、游戲的,二者在情感上有不同的表現。所以,前一個應構建比較開闊的(比如亮麗的山東山水、大豐收的風景、場景)情境,而后一個則可以將“地花鼓”歌舞畫面展示出來,用旦丑表演的細節情態來給學生帶去幽默的生活快樂感。
再如澎湃高亢的音樂?!杜鸢?,黃河》和《啊,中國的土地》則又是一組可以對照的音樂。二者都是包含激情、情緒激蕩起伏,都是能夠激發愛國情感的音樂。但前者的情境應在“愛”中有“憤怒”“悲傷”等情感,如帶領學生一起誦讀歌詞,向學生播放抗戰時期的戰爭場面,用炮火、生命、家國這些情感來感染學生;后者的情境就要宏擴、遼遠、大氣,要能激起“愛”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如向學生展示航拍的祖國河山壯美畫面、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大場景、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等,將學生的情感帶入一個自豪而飽滿的精神境界。
以上,從情境構建的形式和情感控制兩個方面對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進行了探討。在具體情境構建中,教師還應注意把握一些原則,比如情境的構建要貼近學生的情感特征,要盡可能地與他們所能理解的時代情感相融合。
參考文獻
[1]劉丹青.高中音樂情境情感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6(3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