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花兒”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民族的文化符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民間文化中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千百年來,“花兒”作為一種鄉土文化以獨樹一幟的高原風格在西北高原上數個民族中傳唱,并且深入到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骨髓和內心中。本文在此基礎上,就西北民歌“花兒”的審美文化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西北民歌;花兒;審美文化;闡釋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一、西北民歌“花兒”的概述
“花兒”是一種山歌形式,又被稱之為“歌曲”“山曲”,這種類型的歌曲有著久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這種歌曲形式在群眾之中廣為流傳。最開始的時候,“花兒”是勞動人民在路途趕車、山野放牛、民間拔草時候演唱,后來逐漸形成花兒會,形式越來越豐富,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對歌比賽。在民間長期流傳過程中,“花兒”被歷代歌手們進行加工和提煉,音樂在不斷發展,曲目也在不斷增多,無論是曲調還是唱詞都形成了獨特的規律[1]。
二、西北民歌“花兒”的審美文化闡釋
(一)演唱風格的獨特美
地方風格鮮明是民歌的最大特點。從某個程度上說,地方風格的形成需要多種元素的參與,是由多種元素共同作用的,除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之外,還包括方言和地方語言的差異上。首先,“花兒”的流傳地區非常廣,民族眾多,正是這種民族交錯聚集的局面,讓“花兒”形成了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語。比如在漢、回聚居地區,形成的方言詞匯具有一定的獨特美,稱姑娘為“丫頭子”,稱小孩子為“尕娃娃”。在河湟地區,這種情況同樣適用[2]。在“花兒”的令中,也有單獨用尕進行命名的,比如“尕阿哥令”“尕馬爾令”等。在“花兒”的唱詞中,也出現多種與此相關的方言詞匯,比如“阿哥的尕肉肉者”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各種具有特色的方言土語,比如“個家”,指的是“自己”;比如“攢勁”,指的是“鼓勁”;比如“麻達”,指的是“麻煩事”或者“問題”;比如“孽障”,指的是“可憐”。除了在語言詞匯上表現出獨特美,演唱風格和表演形式也體現出自身的獨特美。一般來說,“花兒”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漫花兒”“合唱”“對唱”等。“合唱”則是指多人一起演唱,而“對唱”指兩組人或者兩個人之間進行對唱,“漫花兒”則是指獨唱,包括歌手即興而歌。正是由于大西北的這種地域特征,讓“花兒”具備了奔放、高亢、曲調悠揚的演唱風格,相對于室內演唱而言,“花兒”更適合在野外放歌[3]。
(二)韻律的和諧美
詩歌的韻律是構成詩歌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花兒”之所以具有美感,和它的押韻具有緊密的聯系。換言之,假如沒有“花兒”的押韻,它獨特的美學意義也就因此而丟失。從整體上來看,“花兒”韻律和諧、句法整齊靈活,類似于我國古典詩歌的韻律。韻律具有多樣化的形式,主要有隨韻式、間韻式、交韻式和通韻式這幾種。“花兒”具有押韻的特點,可以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除此之外,“花兒”的歌詞還能營造出一種和諧、對稱、平衡的韻律,讓“花兒”唱起來的時候更容易上口。眾所周知,美妙的樂感和韻律可以將人的審美情感激發出來,從而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也可以將“花兒”這種具有無窮的文學藝術魅力充分彰顯出來。“花兒”的歌詞中每一句都會押一個韻,并且一韻到底。從整體上看,“花兒”的韻腳相對比較整齊,給人一種較強的音樂感和和諧感,在其他民族的民歌中,這種韻律的和諧美是很少見的。
(三)天人合一的和合美
“花兒”既是一種民歌,同時也是一種音樂藝術。而藝術的特點就是以情動人。換言之,只有演唱者處在那種大自然特殊情境中,獲得身臨其境之感,才能領略到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讓表現出來的作品具有藝術生命。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和自然生命是互通的。在花兒會上,兩組歌手或者兩個歌手互相對歌,一句接著一句對唱,氣氛又熱烈又緊張,歌唱的形式也顯得和諧自然。歌手們的歌聲與自然界的聲響互相交融為一體,達到和諧局面。老莊認為,人與自然交融和諧之美是最為理想的美,這種美是含蓄之美、樸素之美、自然之美。而“花兒”作為一種民歌、音樂,它的傳唱形式表現出來的美就是和諧的、樸素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美,也是大自然和人心靈的感應與交融。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化是一個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動力,也是維系一個民族的根本。“花兒”之所以在西北地區受到人們廣泛的青睞,與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要對這種文化進行合理的創新和繼承,讓“花兒”這種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董卿基.對青海民歌在當地高校傳承與發展的思考——以青海花兒和小調為例[J].大舞臺,2015(11):178-179.
[2]陶莉.當代花兒藝術的審美特征[J].音樂天地,2006(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