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蘧廣景
[摘 要] 一直以來,校企合作都是高職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尤其在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之下,這一領域被注入了嶄新的內涵。另外,我國當前校企合作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解決,這些問題也影響著職業教育的有效進行。主要分析當前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及其運行機制,提出發展策略,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借鑒作用。
[關 鍵 詞] 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31-01
所謂校企合作,強調的是學校和企業雙方的相互配合,對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社會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幫助人才實現專業化發展。這種模式對學生的成長和各項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當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缺少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阻礙了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發展。
一、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現狀分析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主要根據企業和學校的安排來開展操作訓練,其中所涉及的模式具有多樣化特征,包括捆綁式、雙循環式、產學研一體式等方式,大多數學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當中都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發展目標,建立產業和教育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校當中獲得了相應的理論知識,就可以到實訓基地動手操作,了解企業文化,熟悉崗位的運作流程,這對學生未來就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這種模式之下,學校和企業雙方都將人才培養放在重要位置重點推進。在合作當中,企業往往處于輔助地位,主要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由學校來承擔。除此之外,有的學校和企業之間還建立了生產實訓中心,依靠學校的科研技術力量,與企業實現聯動發展,開展工藝改進產品生產等多樣化活動。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企業的生產車間引入校園,學生通過參與企業生產而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是當前校企合作的一種嶄新的形式,從實施效果上來看,這些模式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利益共享。但是從操作效果上來看,還沒有達成科學的、深層次的合作,很多校企合作形式,也只是流于表面[1]。
二、深化高職校企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
(一)建立車間化學校
所謂車間化學校,主要強調的是將車間作為學生學習的場所,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邊講邊做,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緊密結合,這是當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之一。車間與課堂的合一,使“雙師型”教師能夠真正在職業教育領域中承擔責任,幫助學生提升職業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這能夠將教學和實際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因材施教,釋放職業院校當中的辦學能量。
(二)創建“五位一體”多元合作形式
在“五位一體”的模式之中,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學校五個機構的參與,深刻落實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活動推進、科學研究提升等環節的緊密聯系,推動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用教學帶動企業的科研創新,用企業拉動高職學生就業,實現雙方互利共贏[2]。在這一過程當中,還應當對傳統的運行機制進行完善與創新,政府應當發揮作用,幫助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在產業規劃和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的作用與優勢,從而全方位打造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為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奠定基礎。校企雙方都得到互利共贏之后,可以增強辦學活力,實現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三)各級政府牽頭成立協調指導委員會
我國當前高職校企合作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其中諸多方面有待于完善,需要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引導,搭好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橋梁,實現二者的良性對接。就職業教育本身而言,對地方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作用。政府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譬如說可以在一定周期之間,對本區域當中校企合作成果顯著的企業和學校,予以獎勵、表彰或掛牌。在經濟上也應當加大扶持力度,按照相應的比重投入辦學經費和招生規模,為企業和學校創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實施環境。
三、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改革的關鍵階段,校企合作是改革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而言,應當最大限度上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造優良的客觀環境;對學校而言,應當牢牢把握與企業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對企業而言,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和學校合作的過程當中,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梁華.推進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與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5):252-253.
[2]賀陸軍.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機制與模式研究[J].中等職業教育,2016(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