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運用極其廣泛,深入到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遠程教育迅猛發展,成為“互聯網+教育”發展的先鋒官。在互聯網時代下,遠程教育教學的發展面臨著如何滿足學習者學習的各種需求和挑戰,此時混合學習模式應運而生,對應混合式教學,成為遠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方向。
[關 鍵 詞] 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遠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 TP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224-02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國大力倡導“互聯網+”的發展理念,行政辦公領域、科技傳新領域、傳統企業發展領域紛紛投入到“互聯網+”的發展浪潮中,“互聯網+教育”——遠程教育教學應運而生。遠程教育教學迅猛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如何滿足求學者的需求、如何形成規范化的教育模式等挑戰。此時混合學習模式誕生,成為遠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混合教學。
一、混合學習模式在遠程教育教學改革中發展的必要性
(一)混合學習模式是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績優平衡模式
混合學習模式是一種現代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方式,它把傳統的面授學習與現代線上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旌蠈W習既要求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監督教學過程,還要求學習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性,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混合學習模式是遠程教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者“取其優勢,去其繁瑣”達到平衡的學習方式。
(二)混合學習模式打破遠程教育的單面性,形成多面的學習系統
遠程教育的發展存在單一片面性,是單項教學,難以保障教學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來彌補這樣的缺陷,此時混合學習隨著混合教育應運而生?;旌蠈W習對教師以及學生有著雙向的要求,兼顧線上教學及線下學習的督促規范。
遠程教育教學的發展需要配合混合教學形成多面統一的教學系統,滿足學習者學習的要求,不受時間限制,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習者滿意。
二、混合式學習模式與遠程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混合學習過于偏重形式,并不能發揮其“線上+線下”的學習效果
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出現大量良莠不齊甚至暗含消費陷阱的供個體學習者學習的新技術、新軟件,這使很多教師和學習者在選擇中難以分辨,劣質學習技術驅逐優質學習技術,久而久之將會致使教師和個體學習者流于形式地使用線上學習技術,甚至對其望而卻步。
(二)遠程教育管理不合理,無法達到教學要求
現如今遠程教學走入千家萬戶,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如,家庭主婦可以在軟件上學習制作美味的餐點,主婦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軟件輔導孩子學習,企業職工會計人員可以在網上完成繼續教育,企業新進職工可以在網上完成對新崗位的技能學習等。但是遠教體系沒有固定的評估標準,管理、監督、評估、反饋達不到統一標準,教學的質量無法保證。
(三)遠程教育模式遍地開花卻缺乏相應的監管學習效果的機制
現今社會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社會企業的就職培訓,繼續教育培訓,駕照考試所使用的駕照一點通培訓軟件,會計繼續教育的遠程教育等,社會企業經營的專門針對學生輔導的遠程一對一輔導比比皆是。遠程教育滲入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們也能很明顯發現這些遠程教育平臺、遠程教育技術軟件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但效果卻遠遠不如我們所預期的。是遠程教育另一端授課的教師水平低嗎?顯然不是,根本原因是遠程教育接受學習的這一端是性格各異、自控能力各異、接受知識效率各異的自由人。
三、混合學習模式在遠程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中的對策
“互聯網+教育”使更多的學習者能夠不受時間限制,在生活工作之余滿足自身所需要的學習需求。遠程教育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主趨勢,但遠程教育并不代表著完全取代面授教育,線上學習不能取代線下學習。學習并非單純的傳輸知識,學習是否有成效與教師知識的傳輸以及學習者接受知識、學習知識的狀態息息相關。
因而遠程教育教學不能獨立發展,否則將無法避免被邊緣化的厄運。遠程教育需要通過面授教育優勢互補形成一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教授組合,既可打破學習者學習的時空限制,又可保證學習者學習的效果。
混合學習相對應的是混合教學,即學習是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相對應的需要教學,也是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教學。遠程教育的新方向在于混合學習,混合學習模式的存續在于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的發展需要社會組織、教育部門、監管機關、社會企業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齊下。
(一)完善混合教學、遠程教育的相關管理的法律法規
1.“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遠程教育改革,但是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用于規范管理從事遠程教育培訓機構或者企業。遠程教育入門門檻過低,容易導致形形色色的遠程教育培訓機構遍地開花,擾亂市場,擾亂學習者的視線,使得學習者難以選擇優秀的遠程教育機構。
因此相關立法部門需要重視關于混合教學—混合學習這一新型遠程教育模式的相關立法管理,制定高的入門條件,從源頭剔除不良遠程教育機構和不良網絡遠程教育軟件;對優秀的遠程教育機構和網絡教育軟件運營商應當進行相應的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培訓,提高企業對這方面的認識,從頂層設計上改善原有的遠程教育模式,向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轉變。
2.“混合教學—混合學習”的遠程教育模式的改變將會增加企業和網絡運營商對人才、資金成本的需求。政府部門對符合創辦遠程教育且愿意進行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改革的企業給予技術和人才的支持,優惠稅收及貸款利息等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線上+線下”的教育教學模式。
3.相應的監督部門需要對教育培訓企業以及網絡上優秀的遠教軟件運營商進行相應的實地企業監督以及網絡監管,確?;旌蠈W習模式能夠落實,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便利而有效的教學服務。
4.宣傳部門應該對“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進行宣傳,讓新式的遠程教育模式更加深入人心,轉變舊式遠程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社會大眾辨別學習軟件、遠程教育培訓企業等以防受騙掉入陷阱。
(二)教育部門要重視混合學習在學校教學的重要作用
深入發掘“混合學習—混合教學”的“線上+線下”教育模式不僅適用于社會繼續教育,更適用于在校學生的教育學習。教育部門應高度重視,鼓勵支持學校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應用混合教育。
1.請有混合教學經驗的人才到校為學校老師進行經驗教學,引進相關的硬件、軟件設備,逐步在各個學科鋪開混合教學。
如英語的學習,教師可以將英語語法、發音、組合等學習重難點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視頻,在上課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微課,結合教師的講解,由教師監督學生認真學習微課,在整個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效運用微課鞏固學習;學??梢砸M可以連接外教的視頻聊天體系,在學校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快速學習口語,學習標準的發音。在學生可以做到自覺運用后,解放老師的同時還能保證學習效果。
2.學校與家長合作,監督學生線上學習,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專注度,使學生在校和在家都能保證線上學習的效果,實現線上一對一家教學,解決學生學習的疑難。
3.學校成立混合教學研討部門,在運用混合教學中、在收集學生及學生家長的學習反饋中不斷地完善改進,探尋適合自己學校、自己班級的“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方式。
(三)廣大群眾發揮自身力量,群策群力,隨時監督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使我們的靈魂葆有活力、煥發光彩,所以學習不單單是在學校的事,我們在工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繼續學習,即需要繼續教育,遠程教育機構、遠程培訓機構能夠實現一對一學習,業余時間學習是未來教育中的主題之一。“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的發展需要我們廣大使用者提出自己的意見,幫助企業不斷完善這一模式。同時,廣大使用群眾也是監督者,珍惜遠程教育企業對線上+線下教學的落實,以免流于形式;珍惜自身學習機會,督促自身自覺學習,達到學習使我快樂、學習使我年輕的學習效果。
(四)企業組織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以人為本,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良心教學
1.企業要增強法律意識、責任意識。遠程教育將是非常龐大的教學系統,明確定位,服務為本,擔起為社會繼續教育的重任,良心教學。
2.企業要進行“混合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的研究,嚴謹進行各方調研,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制定切實可行的線上+線下教學體系,要有完善的教學監督和教學反饋系統。設立專業的部門對教學反饋系統反饋的信息迅速進行分析設計,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為學習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學習服務,幫助學習者自制、自律、自覺學習,直至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3.遠程教育企業要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后期服務,制定完善的后期服務體系,不能以完成一次的教學作為服務關系的終結,而是應該將其當成一個開始,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問題的開始;一個為學習者終身服務繼續教育的開始。成為社會信賴的遠教企業,成為所有學習者繼續學習的母親企業,成為國家鋪開全民教育的先行官。
四、結語
更好地運用互聯網實現全民教育、全民學習是遠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也是“混合教學—混合學習”的目的?;旌蠈W習重在學習者本人。我們每一個人處在時代的浪潮,我們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抓住機遇成為時代的先鋒。所以作為個人結合線上學習、線下學習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律,在線下學習過程中培養自我學習的自制力,增強線上學習的效果,因為一切的他律都是外在的,他律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自律。
參考文獻:
[1]陳海建,陳偉平,鞠昆汝.混合學習模式在遠程教育和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以《程序設計基礎》為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51-52.
[2]方亞君.混合學習對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2):98-101.
[3]莊文.混合學習模式下遠程開放教育學生參與度的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4,27(2):61-63.
[4]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5.
[5]楊成.基于混合學習的《遠程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7(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