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群

[摘 要] 《商品知識》是以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專業為主要內容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商品學知識。教學中,采用培養興趣、加深拓展、加強運用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質量。
[關 鍵 詞] 商品知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84-02
中等職業學校物流專業《商品知識》是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學科,理論多而且相對抽象。為了提高這門課的教學質量,我做了一些嘗試,也收到一定效果。現就如何提高這門課的課堂教學質量,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培養學生學習商品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一)開好頭,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對一門課產生了興趣后,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主動地去研究、學習。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這門課的頭如何開就顯得非常關鍵。從學生個個喜歡逛商場講起,提到在寬敞明亮的商場、超市,琳瑯滿目的商品令學生應接不暇、流連忘返,學生個個感同身受。緊接著我提出問題:這么多的商品是怎樣排列的,超市的員工是如何來分類管理的呢?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實在,也確實是他們想知道的,緊接著又提出:學習商品學有什么目的呢?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歸納總結如下:(1)為便于消費者大眾識別、選購、保養、使用商品,滿足商品的生產、流通、經營管理等需要,必須對各類眾多的商品進行適當的分類,識別真偽。(2)作為商品的經營者熟悉商品的分類、用途及擺放的最佳位置,科學分類,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3)流通、商檢,杜絕劣質商品進入流通領域。(4)經營的商品讓消費者滿意,掌握商品學知識研究商品在流通領域中質量變化規律。
學生發現學好商品學有這么多好處,很快就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
(二)概括介紹本書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對本課程有整體上的認識
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商品學基礎,即商品知識概述,主要有商品的分類、質量、標準、檢驗、包裝等;第二部分為商品學實務,即各大類商品介紹。
(三)結合生活實例,培養興趣
根據授課內容,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講授,讓學生通過一個個熟悉的商品,輕易地便把書本中要講的商品知識掌握了,學生覺得新奇并充滿了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講授商品基本理論部分,如商品條碼、商品標準代號、商標、商品包裝、綠色產品標志等,讓學生任意自備一些商品,都可查到所講到的內容,當學生每學一個內容從自己手中的商品中看明白它的意思的時候便有一種欣喜的感覺。商品學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樂趣。
二、以教材為主線,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適當拓展教學內容
在講到商品實務的某些章節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緊扣講授內容,采用了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和課堂演示等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一)引入案例,課堂討論,分析案例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現實中的一些案例,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開始上課時通常以學生自主探討為主,教師出好討論題,學生分組時,給予一定的時間準備,教師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然后,各組派一名代表敘述小組的討論情況和討論結果,讓學生展開辯論;最后給出答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還可讓教師在討論回答中捕捉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教學方法的得失等信息,從而讓教師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
例如,在講到商品質量這一章時,針對日用工業品質量的基本要求,針對適用性、耐用性、衛生性、安全性等重要內容給出討論題,具體如下:餐具的正確選擇。餐具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但有些餐具使用不當會致病,在使用時一定要當心。所以請學生分析下列幾種餐具的特點,在使用時有什么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餐具,保護身體健康。
餐具名稱餐具特點注意事項
通過課堂討論,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對餐具的正確選擇產生自己的意見,教師再進行總結補充便獲得大量的商品質量方面的知識。
再如,討論題:十種食物不宜多吃,分別為松花蛋、臭豆腐、味精、方便面、葵花籽、菠菜、豬肝、烤牛羊肉、腌肉、油條,請學生上網搜索這十種食物的有關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并分析它們不宜多吃的原因。
通過具體案例的討論、分析,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食品營養成分與質量要求的知識來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鞏固了學過的食品知識,又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二)動手操作,課堂演示
《商品知識》的有些內容如茶葉的感官評審,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是似懂非懂,但只要做個演示,學生馬上就能明白。先播放有關茶道的相關視頻,然后以組為單位(4~5人為一組),每個小組分一種茶,第一小組紅茶,第二小組青茶(烏龍茶),第三小組綠茶,分組進行操作,對幾種茶品進行評審。通過泡茶、品茶、嗅香氣、看湯色、嘗滋味、鑒定葉底并總結這幾種茶葉的品質特點,學會茶葉的感官鑒別方法,體會中國茶文化的精髓。通過課堂演示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有關茶葉的常識。
通過這些形式的運用,增加了趣味性,使學習生活化,讓學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與商品知識聯系起來,增加了生活常識,學生在很自然的狀態下不自覺地學會了很多知識。
三、充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商品知識》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充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獲得感性認識的方法較多,最行之有效的是:
(一)參觀實習法
布置實訓作業,要求學生到附近的大中型商場,考察商品分類和商品條碼的使用(店內碼)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4~5人),要求以組為單位,寫出實踐報告,并編制簡明的商品分類目錄一份。
參觀實習法,讓學生走出了課堂,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了大量的感性認識,便于記憶、鞏固所學知識,培養了大量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開展實訓教學
主要開設的實訓課程有:
實訓一:冷凍食品及休閑食品的感官鑒定
1.主要目的是掌握上述食品的種類及感官鑒別方法。
2.實訓形式及要求:(1)在大型商場或超市進行。(2)調查上述食品的種類、包裝、保管方法等。(3)進行感官質量鑒別。(4)寫出實訓報告。
實訓二:酒的感官質量鑒別
1.原料準備:不同香型的白酒(3種香型)。
2.實訓要求:能正確區別白酒的香型。
3.操作過程:(1)將3種不同香型的白酒,按順序倒入3只杯中,進行色香味檢查、品嘗、體會并說出特點。(2)不告知香型,將白酒倒入杯中,鑒別每一杯酒的香型。
另外,還有常見紡織纖維的鑒定、日用塑料的外觀鑒別等實驗。為了讓學生重視實驗,要求在實驗前學生充分預習有關實驗內容,閱讀實驗講義,明確實驗目的和操作程序,在實驗中仔細評審,做好原始記錄。只要抓好這些環節,學生就能通過實驗掌握一些基本技能,驗證和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并對事物學會觀察和比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鑒別商品的能力。
總之,就是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新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興奮、活躍、輕松的氛圍中掌握商品知識,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張智清.商品知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