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摘 要] 針對《機械制圖》教學特點,采用引導文教學法,通過構建引導文課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機械制圖;引導文;實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234-02
《機械制圖》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機械圖樣的基本知識和閱讀、繪制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但是,當前《機械制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材是按學科體系編排,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教師以講授為主,忽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教學評價通常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唯一依據,導致學生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注重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在參加廣州市教育局教研院特色課型研究中構建了《機械制圖》引導文課型,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一、引導文課型及特點
引導文教學法是借助引導文等教學文件,通過工作計劃和自行控制工作過程等手段,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工作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引導文,可以明確學習目標,清楚了解應該完成什么工作、學會什么知識、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導文的作用下,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查閱資料,獲取相關信息,解答引導問題,制訂、實施和評估工作計劃。
《機械制圖》引導文課型采用引導文教學法,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從學生職業成長出發,通過選取典型的工作任務來整合教學內容,通過借助引導文來引導學生獲得機械制圖知識和技能,是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一種專業課教學課型。《機械制圖》引導文課型具有以下特點。
(一)典型任務,承載知識
機械制圖,是用圖樣確切表示機械的結構形狀、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的學科,學習的任務是閱讀和繪制機械圖樣。引導文課型選取源于企業生產實踐的典型工作任務,承載機械制圖的知識、技能。如,軸承座,用來支撐、固定軸承,廣泛應用于各種機械設備中的零件,具有專業的典型性。軸承座是由底板、圓筒、支撐板、肋板和凸臺組合而成。軸承座圖樣可以有效地承載組合體的識圖知識和繪圖技能,具有典型的教學價值。
(二)問題引導,促進感悟
引導問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學目標而設置,突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機用虎鉗項目中繪制圓環剖視圖學習任務,可設置如下引導問題:為什么要用剖視圖表達物體?剖視圖是怎么樣形成的?剖面線如何繪制?等。學生在其引導下積極收集信息、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形成對剖視圖的感性認識,發現剖視圖的特點,掌握剖視圖的繪圖方法,形成自己的感悟。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引導文課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團隊的合作性。以繪制軸承座組合體視圖為例,學生需要經歷獲取軸承座任務信息、做好測繪計劃安排、選擇確定主視圖方案、正確繪制三個視圖、檢查評價完成的圖紙等環節,對于各環節中涉及的問題,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探究、課堂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起引導、組織、協調的作用。
(四)資源豐富,課堂開放
引導文課型學習時間、空間具有開放性。學習時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課外,學習地點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還可以在車間或工廠。課堂的開放性需要資源的豐富性來支撐。該課型學習的資源不僅僅是校內資源,還包括企業資源和網絡資源等,資源的載體不僅是教材,還有PPT、微課、教學視頻等。
二、引導文及其編寫
引導文在引導文課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引導文既是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和學習目標的指引,又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結構和教學策略。學生通過閱讀引導文,可明確操作過程,清楚知識脈絡。引導文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任務、引導問題和信息來源。
引導文的編寫是課型成功實施的關鍵,基本要求是任務要典型、引導問題要明確、信息來源要真實。如下圖所示,“繪制活動鉗身”引導文的編寫。
(一)任務要典型
學習任務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它的選取應遵循人的職業成長規律,滿足以下要求:能夠反映真實的工作情境,具有專業的典型性和教育教學價值,完成任務需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任務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任務的難度遵循螺旋上升的規律。如,學習任務機用虎鉗,是機床加工時用于夾緊加工工件的一種機床附件,應用廣泛,大小適中,具有裝配圖學習的典型性。機用虎鉗由9種零件組成,零件的大小和難度都非常適合作為機械制圖教學的載體,可分解成9個子學習任務,分別承載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剖視圖、斷面圖、零件圖、裝配圖等。“繪制活動鉗身”是其中之一,具有零件圖學習的典型性。
(二)問題要明確
引導問題是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主動、獨立學習,制訂出可行的工作計劃,并對工作計劃實施和評估。“繪制活動鉗身”任務可設置如下的引導問題:活動鉗身的結構和形狀是怎樣的?活動鉗身的繪圖步驟是如何的?什么是幾何公差?活動鉗身的幾何公差有哪些?什么是表面粗糙度?如何產生的?活動鉗身的表面粗糙度有哪些?如何插入?在上述引導問題的指引下,學生主動針對活動鉗身的圖紙分析、想象形體,思考繪圖方法和制訂繪圖步驟,對任務所涉及的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進行學習。
(三)信息要真實
信息來源是為學生指出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豐富多樣。“繪制活動鉗身”任務,可提供以下信息渠道和資源:《AutoCAD中文版機械制圖》教材、活動鉗身的模型實物、幾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教學課件及微課、正確的活動鉗身CAD圖和評價表格、開放的網絡資源等。
三、引導文課型的結構與實施
《機械制圖》引導文課型的結構是“閱讀引導文,獲取信息—自主學習,制訂計劃—組內交流,做出決定—實施計劃,完成任務—展示交流,檢查評價”進行。下面仍以“繪制活動鉗身”為例,闡述課型的結構與實施。
(一)閱讀引導文,獲取信息
學生通過閱讀引導文,明確學習任務以及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了解學習和工作內容,分清哪些是已知知識,哪些是未知知識。在“繪制活動鉗身”任務中,如上所述,學生比較完整、準確地獲得了學習信息。
(二)自主學習,制訂計劃
學生要分析學習任務、思考引導問題、理清繪圖思路、自主學習新的知識、制訂完成任務的計劃。如,學生根據圖紙,自行想象活動鉗身的結構并畫出草圖,利用教材、微課、視頻等資源自主學習幾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內容,思考回答引導問題,厘清自己的繪圖思路,制訂繪圖計劃。
(三)組內交流,做出決定
學生通過組內的交流,所想象出的活動鉗身結構將會更加清晰、完整;通過小組討論,可加深對幾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知識的理解;通過繪圖思路和步驟計劃的研討,可制訂出小組認可的高效、可行的計劃。如,有些同學先前的繪圖思路是先畫俯視圖,再畫主視圖,后畫左視圖,經過組內的交流討論,決定運用形體分析法會更簡便。
(四)實施計劃,完成任務
學生根據組內交流確定的繪圖思路和步驟,實施計劃,完成任務。學生可以按繪制活動鉗身的基準線、繪制活動鉗身三視圖的主要輪廓、繪制螺紋孔部位等步驟進行具體操作。
(五)展示交流,檢查評價
各小組派代表分別回答引導問題,展示繪圖成果,講解繪圖思路,分享學習心得,其他組的同學可提問和質疑。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更好地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1)專業能力,根據學生對引導問題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互評;(2)社會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等進行自評、互評;(3)方法能力,對學生獲取信息能力、不同的繪圖思路和方法、創新意識等進行自評、互評。
總之,《機械制圖》引導文課型從學生職業成長出發,構建了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引導文為基礎和中心的教學結構。實施該課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圖、繪圖專業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計劃決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參考文獻:
柳潔.AutoCAD中文版機械制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