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波
[摘 要]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級管理的理念是“師本管理”,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班務的許多煩瑣事情都需要班主任親力親為,雖然做得辛苦、勞累,但是出力不討好。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小組合作的形式被引入班級管理工作中來,這可以說是一場革命,不僅是對班主任的解放,而且也是對學生的根本解放,讓學生在自主的班級管理中成為班級的主人翁,讓學生學會互相幫助,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關 鍵 詞] 小組合作;以生為本;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204-01
在中職學校中,面對66人的一個班級,如果只靠班主任、只靠班干部是很難教育、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必定在班級里會有一些學生被忽視,“以生為本”“為了一切的學生”就成為一句空話,而小組合作管理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我兩年來運用小組合作管理班級的具體策略。
一、小組的組建
組建小組應該是“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工作中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開學后的一周之后,我會根據學生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的號召力以及學科專業成績大致進行小組成員的分配,最后對各小組的學生進行微調,基本保持最初所分小組成員的穩定不變。
再經過近兩個多月的時間,當班主任對學生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之后,通過對小組成員的不斷微調,小組的組員基本確定下來,那么組建小組的問題基本得以解決。各小組成員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呈現了較好的和諧性、互助性、鼓勵性、進取性。
二、組長的培養
在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中必須充分發揮各小組組長的管理能力。組長的人選必須得到所在小組成員的認可方可擔當,這個時候班主任必須尊重學生的意見,組長是他們自己選舉的,是征得學生的同意才任命的,只有這樣,小組的成員才會服從組長的管理。對組長的培養必須采用分散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三、操作過程
(一)我將班級6個同學組成一組,全班就分成11個小組,同一組的六個學生前后排坐在一起(從左往右數前排依次為二、四、六號,后排依次為一、三、五號),便于合作交流。班級學生選舉的11名班團干部就是每個組的1號學生,其余學生依次搭配。這種搭配可以使各學習小組實力均等,便于實施“合作學習”策略。編號的目的是使學生知道自己在小組中的學習及表現情況,從而形成一個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良好班集體。
(二)分好小組后,根據能力,明確組內成員的職責。組長負責本組的學習、活動、紀律等考核,而每一個學生分別是某方面的小組長,負責組織管理,每天組長把所負責方面情況做好記錄,把每周學生常規考核情況統計匯總,交給班長備案。一天一記錄,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評價結果記錄在案,最終作為評優的重要依據,如最終評出班級的“優秀小組”等。
(三)合作小組成立后,我就要組織全體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符合全體學生意愿的班級公約即“班規”,要求大家講誠信,嚴格遵守,不得違反。各小組也要圍繞“班規”并結合小組實際情況制定小組條約以及處罰方案,并張貼在教室的張貼欄里,約束本組成員。
(四)堅持小組自主管理和班主任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每組把學習、紀律、衛生、活動等一天一記錄,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并及時公布到后面黑板上的“小組考核”欄里。在表揚欄里寫出優勝小組和組員名字。對學生來講,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更是積極學習的動力。對實施小組合作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組長以及班干部會向我反映情況,我會征求學生的意見及時解決問題,確保這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四、小組合作管理班級的成效
(一)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把管理權交給了學生自己,學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設性地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雖然在實踐中難免出現一些失誤和波折,但學生可以在這種挫折中學會自我調控,自主思考,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基礎。
(二)提高了競爭意識,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
個人間、小組間全方位的競賽,使學生在學校生活始終處于一種競爭的環境中。比一比、賽一賽,趕上前面的同學、為小組爭光,努力超越自己、爭取進入上一層次等觀念,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覺的意識和行動,競爭意識明顯提高,進取心大大增強。尤其是原來表現差、行為習慣差、成績差,對學習、對自己已失去了信心的學生,這方面的變化特別明顯。
(三)增強了合作意識,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要爭取小組的優勝,學習小組成員必須通力合作,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同組的其他同學,從而在組內形成合作的氛圍,同學間互幫互助、團隊協作意識大大增強。
在中職學校班級開展小組合作,強化了班級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強自我約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競爭、學會創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樣,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一些規則還需要逐步改進,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去修改完善,讓其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盧少軍.中學德育課程與教學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08.
[2]高艷.合作學習的分類、研究與課堂應用初探[J].教育評論,2001(2).
[3]劉吉林,王坦.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