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蓉
【摘要】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之一,民族聲樂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傳承我國民族文化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聲樂教學發展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我國民族聲樂要想在西方音樂理念的沖擊下保持自身優勢減少外來音樂的影響,就需要高校在民族聲樂教學方面勇于突破,敢于創新和改革,促進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實現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創新;改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的民族聲樂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支持高校聲樂教育的基礎上,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節節開花,誕生了如金鐵霖、郭淑珍、孫德俊、周小燕等貢獻突出的教育家,他們結合我國聲樂教學的現狀,摸索創新出一系列的教學方法,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的聲樂人才。但是過去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并不代表民族聲樂教學就可以一勞永逸,只有緊追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才能永放光芒,走出國門。
(一)民族聲樂受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多數高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教授音樂基礎知識,也涉及一些民族聲樂的理論知識。四年的專業知識學習中,與流行音樂以及美聲相比,民族聲樂所占據的課程并不多,難以深入傳授民族聲樂知識,要想真正提升民族聲樂教學的質量,還遠遠不夠。因為全國只有一部分高校才設置了民族聲樂課程,迄今為止,民族聲樂教學還沒有權威性較高的統一教材,一部分高校的教材都是本校聲樂教師編寫,教材內容主要是選取流傳比較廣泛、傳唱度較高的民族樂曲,在傳授演唱技巧時再融入一些聲樂知識。因為教學課時較短、教材缺乏權威性等諸多因素,致使民族聲樂教學始終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二)迷失在“去民族化”和“原生態”的夾縫之中
民族聲樂雖然是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而來,但是由于相對流行音樂而言,民族聲樂的演唱難度較高,而且受眾范圍較小,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的興趣并不高,因此,很多高校都將音樂教學的重點放在流行音樂、美聲以及聲樂等方面。受西洋唱法的影響,“去民族化”現象比較顯著。還有一部分高校由于認識到“去民族化”的不良影響,為了避免“去民族化”現象的持續惡化,引入了“原生態”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目前這種教學方法還屬于新生事物,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教學方法也仍然處于實踐與探索過程中,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高校提高對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視程度
1.合理設置民族聲樂課程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保證課時量,適時調整合理的課程占比。重視民族聲樂教學的地位,承擔起傳承我國優秀民族藝術的重擔,并致力于將民族聲樂將民族文化向全世界傳遞。因此今后必須在傳授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按照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一些民族聲樂的課程數,盡可能保證學生可以學習到專業的、多種多樣的民族聲樂。
2.優化民族聲樂教材
在多媒體時代,高校在聲樂教材方面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做出必要的創新與改革,改變以曲譜教材教學的局面,適當選取部分優秀民族聲樂藝術家演唱的音像資料,并及時添補一些圖片資料等,以多種形式資料豐富高校民族聲樂教材落后的局面。此外,國家教育部門應在編寫高校聲樂教材方面做出調整,爭取提高教材的統一性及權威性。優秀的教材有助于學生全面、透徹學習民族聲樂。
(二)重視“原生態”教學方法的應用與推廣
原生態民歌由于來源于生活、傳播廣泛,且將民族的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已被我國列入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過去的學院派民族聲樂教學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一些西方聲樂的唱法以及理念,而原生態的民族聲樂是未加工的原始唱法,主要是衡量歌唱者是否可以把握住歌曲的民族特色。今后高校聲樂教學應重視挖掘原生態的民歌及歌手,引導學生在學習原生態民族聲樂的同時,逐漸感受歌中所蘊含的民族特色,感受原生態民族歌曲的魅力,進而愛上民族聲樂,主動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此外,藝術類高校在進行招生時可對具有原生態民歌特長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這些學生長期受到原生態民歌的熏陶,與普通學生相比,他們更了解也會更熱愛民歌。
三、結語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與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在進行教學改革時應注重對民族傳統音樂的保留,堅持將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與時代潮流相配合,將改革措施落到實處,提高民族聲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不斷了解民族聲樂的過程中,對民族聲樂進行不斷創新,以培養出綜合實力極佳的民族聲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靜.回到原點——重提口傳心授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2016(03):196-201.
[2]李抒丹.新時期文化視域下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多元化[J].藝術研究,2015(01):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