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三起解》為蒲劇新編傳統戲,是《玉堂春》中的一折,在蒲劇的發展歷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立足于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意味。
【關鍵詞】《蘇三起解》;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蘇三起解》作為一折蒲劇新編傳統戲,它的上演不僅重新喚醒了一大批觀眾對蒲劇的關注,同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俊英腔”,無疑是蒲劇歷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目前,學界已有學者對于該劇目進行了音樂、語言上的分析,本文中筆者在對其創作背景進行分析,試圖對《蘇三起解》所蘊含的審美特征進行探究。
一、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期,對于戲曲、戲劇藝術來說,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眾多藝術形式剛剛擺脫了為政治服務的影子,開始煥發新的活力。而戲劇、戲曲音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觀看戲曲演出的民眾數量逐年遞減,而一些富有現代氣息藝術形式如滑稽劇、雜技魔術、話劇和現代音樂歌舞的觀眾數量在增加。
一種藝術形式年代越久遠,它對于觀眾來說新鮮感越少,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新的藝術形式流入,伴隨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帶動著觀眾審美的變化,就導致了傳統的音樂藝術形式坐“冷板凳”的情況。越劇、滬劇、京劇、淮劇這些在近現代發展很好的戲曲劇種尚且境況窘迫,蒲劇也難逃此劫。文革時期出現的蒲劇若干劇目“禁演”的情況,加之山西地處內陸,信息閉塞,從事專業蒲劇音樂研究或者教育的文藝工作者數量不多,蒲劇的發展更是不容樂觀。
在如此境遇下,《蘇三起解》何以產生?筆者查閱了相關材料,發現《蘇三起解》的產生的確來之不易。
1986年,山西省文化廳舉辦山西省振興戲劇青年演員調演給蒲劇帶來一次轉機。為抓住難得的機遇,各參演劇團紛紛組織了優秀青年演員進行排練。新絳縣劇團選擇了武俊英為主演,臨時排演了老版本的《蘇三起解》。因劇本的先天不足及一些客觀原因,新絳縣劇團排演的《蘇三起解》在地區調研中未取得理想的成績。原本無望的新絳劇團武俊英,由于其獨具特色的唱腔被省文化廳權威人士欽點參加全省匯演。于是,武俊英被抽調至地區蒲劇團參加新版《蘇三起解》的排演。《蘇三起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
二、審美特征
(一)故事結構中的“尚圓”情結
《玉堂春》這本戲從內容上看無疑是一部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然而主人公悲劇的經歷最終以喜劇終結。這樣喜劇式結尾的悲劇故事在中國傳統的戲曲或其他藝術體裁中并不少見,即中國人典型的“尚圓”情結。
“尚圓”情結的形成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世界觀、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易經》中就曾載:“乾為天,為圓。”小農經濟模式下人們發現農作物的生長、日月更迭都是周而復始的“圓”的運動。于是,對天的崇拜自然導致了對天之“圓”的崇尚。與此同時,受佛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善惡有報”的思想。在看到人物經歷了悲劇的坎坷磨難之后在心中期盼著命運的轉換,對主人公的結局抱有一種喜劇的期盼。劇中蘇三受盡磨難,最終由王公子為其平反昭雪,二人圓滿的結局正滿足了觀眾內心的期許。
(二)人物塑造上的美學思想
盡管戲劇情節以喜劇結尾,但仍屬于典型的悲劇題材。從人物的塑造上來看,蘇三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代表著一種正義的力量,她深陷煙花之地,仍將所有的盤纏贈予王公子供其進京趕考,面對不可抗拒的悲慘命運的安排卻屢屢抗爭。但正義的力量難敵現實命運的殘酷,蘇三一度妥協于嚴刑拷打,這樣的設定既讓觀眾產生敬畏之感,另一方面又對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憐憫、同情。
劇中崇公道的人物形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丑角。在這折戲中,編劇將崇公道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和富有層次感。起初,他對蘇三冷言冷語,認為蘇三殺父害命,天理不容,從側面表現出人物的正義感。再到后來了解蘇三夢圓的經過后對蘇三百般照顧,并提出為蘇三奔走伸冤,又刻畫出了他勇敢、善良的一面。他所體現的所有品質,都無不在向觀眾傳遞著“美”的感受,引起觀眾內心的共鳴。
三、小結
中國傳統的戲曲音樂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于它所蘊含的和向觀眾傳達的都是最純粹的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這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思想貫穿于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使中國的戲曲音樂在一代代戲曲工作者與觀眾的傳承中歷久而彌新。《蘇三起解》作為一折蒲劇新編傳統戲,之所以能夠成為蒲劇歷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不僅在于它濃郁的蒲劇音樂風格,更在于它其中蘊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思想,強有力地推動了蒲劇藝術在當時社會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運佳,暢元發.蒲劇優秀唱腔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張楠,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