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藝
【摘要】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繁多,各民族在歷史輪跡的進程中,產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流傳至今,遍布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民族民間舞蹈中,由于存在著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所在地理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形式多重多樣、風格截然不同的舞蹈文化藝術。本文探討地理環境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影響,由于我國幅遠遼闊不能一一舉例,因此以游牧文化下的蒙古族和藏族以及農耕文化下的羌族和漢族為研究點,探討其地理環境對本民族舞蹈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環境;民間;舞蹈;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地理環境對游牧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響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在廣闊無垠大草原上生活著的被稱為騎在馬背上的蒙古族,他們有著逐水草而居、時常遷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讓這一民族的人們有著好斗、粗獷豪爽的性格,這些在蒙古舞蹈中也得以體現。蒙古舞蹈常有模仿馬的形態的舞蹈動作,如男子群舞《奔騰》表現了一群男子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馳騁,舞蹈通過腳下模仿馬奔騰的步伐動律,給人一種磅礴的氣勢、銳不可當的感覺。男子們時而是英俊瀟灑的青年,駕著自己心愛的馬匹一路奔騰,時而化身為一群駿馬,勢不可擋。又如“酒盅舞”,傳說由古時打仗獲得勝利,人們在慶祝時擊酒盅來助興演變而來,它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雙手各上下重疊兩個酒盅,按音樂節拍上下敲擊酒盅,使之擊打出快、慢、碎、抖等節拍聲音,腳下和腿部有一前一后踏步、跪、迂回步等動作。蒙古族舞表達了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也凝結了他們美化生活的智慧,豐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因此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及性格特點在舞蹈中得以體現。
(二)地理環境對藏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響
我國的藏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甘南、四川西部以及云南迪慶等地,是我國的民族中一個較大的民族。他們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在藏族中有句俗話講得好,能說話的都會唱歌,能走路的就會跳舞,即充分說明了藏族是一個有感染力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琳瑯滿目的風格和類型迥異的藏族舞中,它們雖然各自有著獨特不一的個性和其本有的審美標準,但又都含有相同的精髓要素和動作規律,而這種精髓要素和規律則成為了藏族舞蹈整體的審美內涵和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于西藏的藏族人民由于長年生活在雪域高原,海拔較高,氧氣稀薄再加之山比較多而且極其復雜,同時藏族又是一個直接從農奴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的民族,因此在藏族舞蹈風格中,腿上膝蓋的“顫”構成舞蹈最主要的美學特征,這主要是由藏族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比如中央民族大學的男子群舞《翻身農奴把歌唱》,舞蹈用膝蓋的深顫外加甩一副四米長的水袖,把西藏人民從農奴時代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激動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深深地感動了觀眾。
生活在青海、四川阿壩等牧區的藏族人民,他們在遼闊的草原上吃著牛羊肉,喝著青稞酒,使他們有著強健的身軀與豪邁的性格,因此在他們的舞蹈中也得以充分體現。男子舞蹈剛勁有力,腳下舞步飛旋,變化多種多樣;女子舞蹈豪邁中也不失優雅,腰身韻律的運用,把藏族女孩的嫵媚典雅體現得無與倫比。
二、地理環境對農耕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羌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響
羌族,自稱爾瑪,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現今我國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茂縣、汶川、理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羌族同時被稱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由于歷史等種種原因,現在的羌族大多數生活在高山峽谷里,一年四季與大山為伴,與河流為伍,因此羌族舞蹈藝術熱情奔放,體現出男子如山一樣的健壯,女人似水一樣美麗動人。由于生活在高山之中,他們經常要翻山越嶺,斜坡險坎比比皆是,因此造就了他們舞蹈動律體現在膝蓋的屈伸、顫腿、跳躍、頂跨、轉跨、繞肩、左右擰傾及一邊順的韻律中等等。羌族的舞蹈種類繁多,有薩朗舞、羊皮鼓舞、盔甲舞、貓舞、麻龍舞等等,其中本人認為以薩朗舞最能體現羌族地理環境對該舞蹈藝術的影響。早期,古羌人的生活以游牧業為主,他們在這種環境下,讓祭祀活動顯得更為隆重,而這些祭祀活動中能發現有舞蹈的影子。薩朗舞就是從祭祀舞演變來的,后來逐漸成為了有著較強自娛性的舞蹈,以娛己娛神?!八_朗”即“鍋莊”,有“跳起來,唱起來”的意思。在跳薩朗時,男女老少手牽手,邊歡唱著邊愉悅地跳著,時而上身仰俯,時而腳下騰躍,氣氛特別活躍熱情。薩朗舞是羌族最具特色的圓圈舞,由此看出地理環境對羌族舞蹈藝術文化的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漢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響
漢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人口最為龐大、分布最為廣闊的民族。為了符合農耕經濟的發展需求,華夏族以及而后的漢族由西北向東南遷移擴延,在這個進程中不停地吸取和融入他民族的文化,而后產生了有著較高發展程度的漢文化,產生了漢族民間舞蹈特有的文化與特色的藝術,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與其他五十五個民族對比, 漢族則是擁有較少舞蹈的一個民族,其民間的秧歌舞可能是至今仍存在于民間的漢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如在山東南膠縣一帶的膠州秧歌,人們時常插秧及耕田勞作,因此使他們舞蹈動律有著“抻、韌、碾、擰、扭”的特點,表現出女子含蓄、挺秀的風格特征。在舞蹈《水中草》中,舞者運用“三道彎”體態、“正丁字擰步”“倒丁字碾步”“推扇”等動作,將水中草的柔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初期發源于濟南商河縣的鼓子秧歌,由于位于黃河岸邊,人們總是遭到黃河水的沖擊,也因此勞作耕耘使之豐收是多么的不易,人們為慶祝豐收而歡快地舞蹈,舞者將鼓子套在手腕上,運用托、撩等動作,配合腳下跑、跳使其不停舞動,體現了男子豪邁之情和陽剛之氣。在中國,從地域上看多數的漢族人都生活在平原地區,漢族民間舞蹈的活動主要是在農村,并且這些活動都帶著濃厚的小農經濟與封建宗族的色彩,而帶著濃厚的小農經濟和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歷經兩千年一直延續下來。客觀上,它通過對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起推進的作用,讓許多古時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得到傳承。
三、結論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對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深厚的影響。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映現了民族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梢哉f,它的形成與其自身的環境緊密相連著。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可以形成風格、特征、種類各異的舞蹈,即使是同一種舞蹈,也會因時間、空間的差異變化而表現出一定的區別,尤其是在原始舞蹈形成初期,其主要是受自然環境諸要素的作用和影響,之后在其發展、演變、傳播的進程中,也受到各人文要素的制約。由于舞蹈來源于生活和勞動,而不一樣的區域繁衍生息的人群在其自然生存環境的制約和陶冶下,他們的勞作方式、生活途徑、表達手段必定會帶上鮮明的地域性色彩,也就不得不給舞蹈打上地域的烙印。正是因為我國地域的不同而影響了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風格的不同,使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存在于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并綻放其光彩。
參考文獻
[1]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紀蘭慰.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指導教師:李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