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金毓
【摘要】2017年7月,由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龍江劇藝術中心編創的龍江劇《百米河邊》,在北京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演出,會場座無虛席,場場爆滿,引起觀眾強烈反響。
【關鍵詞】龍江劇;《百米河邊》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龍江劇的成立和發展
(一)1959年——1978年成立和發展的初創期
這個時期為龍江劇誕生和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根據周恩來總理1958年提出的“繁榮發展東北文化,豐富創造自己的地方劇種”的指導精神,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在1959年初步研究,于1960年正式成立,并于當年7月份,推出了《五姑娘》《寒江關》兩部劇目,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接下來的幾年的時間里,為了更好地體現龍江劇的地方劇種特色,龍江劇實驗劇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研究,對二人轉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傳承和創新,將東北秧歌、小帽、古典舞和芭蕾舞的表演也借鑒到龍江劇中,還大膽地進行了柳腔、咳腔、帽腔融入,并且排演了《龍馬精神》《李雙雙》等劇目。到1966年,龍江劇實驗劇院已經創作改編了32部劇目,在各地演出中,受了老百姓的歡迎和肯定,為龍江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1978年——1990年探索期
在這段時間里,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大量融入黑龍江地方特色,結合表演方式,使龍江劇的演唱和表演逐漸形成了具有黑龍江地域文化特征的劇種,并且規范了龍江劇音樂唱腔體系,使龍江劇音樂形成了板腔體和曲牌體聯綴相結合的形式,使龍江劇的音樂體系更加完整和規范,以此,龍江劇在全國地方劇種中脫穎而出。
(三)1991年——2002年收獲發展期
這段時期,龍江劇的領軍人物白淑賢出任黑龍江省龍江劇院院長,并且龍江劇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使龍江劇步入中國優秀戲曲藝術之林,這個時期的代表劇目《雙鎖山》《荒唐寶玉》《木蘭傳奇》這三部戲,被稱為“龍江劇精品三部曲”,新人新作《梁紅玉》,曾獲兩屆“文華大獎”,三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電影戲曲藝術片《木蘭傳奇》曾獲電影“華表獎”“金雞獎”,并被譯成8種文字世界發行。龍江劇代表人物白淑賢曾獲兩屆“文華獎”、兩度“梅花獎”和上海“白玉蘭獎”,而且均榮登榜首。白淑賢當選為中國劇協副主席,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三屆代表,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家等多種榮譽。所以這個時期又被成為“白淑賢時代”。
(四)2003年——至今共同發展、百家爭鳴期
經過上個時期的輝煌發展,龍江劇的發展進入穩固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里,為了使龍江劇這個年輕的劇種健康、有序地發展,進入新世紀,龍江劇聯合體應運而生。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主任介紹,龍江劇發展聯合體是以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為龍頭,帶動各分院資源共享,推廣、普及、提高龍江劇的平臺,目前有18家分院,形成了老、中、青、少的人才梯隊,無論是參與大型晚會還是惠民演出都得心應手。全省的18家分院全方位規劃,演員統一調配、編導集中選配,可謂一方有題材,八方來支援,推動各類資源向精品創作集聚。并涌現出了一系列優秀劇目,《百姓局長》《村官陳二哥》《松江魂》《農民的兒子于海河》《三岔口》等一大批龍江劇小戲和折子戲。
在劇種建設和藝術創作上,既有傳統元素,又大膽創新,深深吸允著東北母體藝術的豐厚營養。音樂唱腔大氣粗礦,語言道白幽默詼諧,表演載歌載舞、火爆潑辣,極富有黑土地與人文特征和藝術風格,讓“獨一份”的龍江劇變得“有看頭”。雙鴨山分院創排的《女檢察官》、林甸分院創排的《百米河邊》、富裕分院創排的《鶴鳴島》等劇目先后搬上舞臺。2016年,黑龍江省龍江劇院為海倫分院提供劇本、演員、導演支持,并送去了部分服裝和設備。經過半年努力,大型龍江劇《海倫往事》成功推出,并獲邀在北京演出4場。
為了讓龍江劇走得更遠,近幾年,龍江劇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送歡笑下基層”等系列演出活動,深入雙城金城鄉、水泉鄉、孫吳鎮、團結滿族鄉等地近百場的演出,開啟全省巡演之旅。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劇種之一,龍江劇有更多的青春朝氣。劇里女人們性子潑辣的角色,咱東北的氛圍被‘吼了出來,十分接地氣,讓人忍不住想看完。”來自大慶市林甸縣的資深票友馮羨說,以前一年只能有幾次機會能欣賞到地道的戲劇,近兩年開始,不僅是看戲的頻率增加了,還經常能近距離觀看咱龍江人自己的劇種。
隨著龍江劇聯合體的發展壯大,將繼續推廣龍江劇藝術的大平臺,把龍江劇傳播到千家萬戶。目前,正在創排的新劇目是《九腔十八調》和《藍琪兒》,經過打磨后的劇目力爭在“三項活動”取得優異的成績。此外,還報送了2018新年戲曲晚會演出劇目《昭君出塞》,為全國觀眾奉獻一臺精彩絕倫的黑土藝術盛宴。
二、龍江劇的藝術特征
一個地方劇種要被觀眾承認,被歷史承認,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風格。
(一)有獨特的而鮮明的地方特色
龍江劇作為地方劇種,立足在黑土地上,以“黑龍江化”的地方特色為明確的藝術目標,純樸、細膩、豁達、粗獷為特點。龍江劇的劇本,人物形象大棱大角,劇目情節大起大落、主題立意的大徹大悟、戲劇語言的親切質樸,都體現了“黑龍江化”的藝術特色。
(二)有創新的音樂藝術特征
代表一個地方戲的特色標志,就是音樂。戲曲中的“戲”,就是由音樂來支撐的。龍江劇的音樂一直遵循著“扎根基礎,博采眾長,適應時代,自成一家”的劇種建設方針,在繼承二人轉、拉場戲音樂的基礎上,確立了“柳腔”“咳腔”“帽腔”的三大唱腔體系,繼承了二人轉音樂的特點,進入到戲曲音樂的階段。
在伴奏音樂上,確立了以板胡為主,以傳統民族樂隊為主,加入西洋樂器,現代電聲樂器,融合成獨特的伴奏風格特色。
(三)有獨樹一幟的表演藝術特征
在龍江劇發展的半個多世紀來,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地方劇種人才,在表演藝術家呂冬梅、韓世珍、白淑賢、謝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一定數量的演出劇目、保留劇目、創新劇目。
龍江劇的表演離不開二人轉基礎,在二人轉的“扭”、手絹、扇子的表演模式上,龍江劇的表演者,大膽發展,繼承再創作,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表演特征。
三、龍江劇的傳承
龍江劇作為一個地方劇種,想要長期的發展、繼承下去,就要有一整套地方劇種生成與發展的專業體系、理論體系和經驗總結。
龍江劇的傳承和發展,要有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力支持、宣傳支持。
龍江劇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
龍江劇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理論體系的支撐,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龍江劇的大眾普及。
龍江劇從誕生至今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努力前行,能夠取得輝煌的成績,與眾多的龍江劇表演藝術家的努力分不開。龍江劇在長期的摸索中不斷創新、挑戰,因此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希望新一代的龍江劇人能夠秉承龍江劇的優良傳統,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創造出嶄新的、更為輝煌的成績。
基金項目:2016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題目:“龍江劇”的現代傳承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6YS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