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在物質基礎得到滿足以后,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音樂教育領域的快速發展。而音樂心理學則將心理學與學習行為的規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對人對于音樂的感受,所進行的音樂活動及規律進行了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對音樂心理學視野的音樂學習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視野;音樂學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學應用音樂心理學的現狀及問題
音樂心理學是在心理學研究基礎之上所誕生的一門學科,其主要對于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心理事實以及心理規律的研究,從而更好的對音樂實踐教學進行指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特征,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其心理也在不斷成熟,并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關于音樂的認識及審美態度。同時,其對于音樂的理解感受及認識都有著獨特的理解。但當前很多的音樂專業教師,不具備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其就不能有效的利用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開展教學,導致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重技巧輕實踐,重視學生生理,不能關注學生心理的問題,導致當前音樂教學效率低下。
二、音樂心理學視野下音樂學習路徑的探究
(一)利用反復重復訓練的教學方法
雖然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界受到了極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音樂教育中的“雙基”教學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背書以及訓練的不斷重復及反復。而神經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證實,學習實際上就是就會神經網絡的建立,只有進行重復訓練,其才有用一定的促進意義。音樂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都需要進行重復的練習,但只有簡單的重復練習卻無法滿足學生對于高級認知能力的需求,以及對于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對其他路徑進行研究分析。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與完善
在學習進行橫向發展時,不同的階段要對不同的教學目及教學內容進行制定,而新的學習目標實現,還要對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及認知能力進行依賴。此外,子在學習縱向發展的過程中,其作為一種補充的學習內容,就要保證其內容的豐富性。這樣的學習能才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習的效率。就以聽變音為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感知覺原理進行應用,以純一度為出發點,并逐步增加半音,使學生對于其差異進行有效的感知,從而了解不同距離下的音程感。也可以以大小音程為切入點,按照音程色彩的變化情況,使學生獲得多樣的聽覺感受,并將此作為基礎實現對于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的培養。
(三)應用行為心理教學方法
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唱歌、跳舞或者演奏等多種方式將內心的實際情感表達出來,其作為情感行為的體現,能夠使教師對于學生心理進行充分的掌握。所以,教師也需要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應用,通過激發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更加積極的進行音樂表現,從而使其對于音樂的知識技能進行有效的掌握,在提升其音樂技巧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更加健康的發展。比如,可以講音樂與舞蹈藝術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對于歌舞表演這種趣味方式的有效應用,實現動靜的交替教學,使得音樂與舞蹈進行充分的融合。
(四)提升音樂教學的科學性
有效就要求教學能夠以教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于音樂教學的目標進行有效的明確,并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的分析。將學生目前的心理需求及實際的認識水平為基礎,對于恰當的教學工作進行選擇,合理利用學生內在驅動力,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是學生身心都做好發現知識的準備。此外,還要在此基礎上,對有關的概念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合理的教學策略進行應用,充分的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對于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最終使得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其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總結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于藝術的學習,其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有著極為獨特的特點。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就必須要對音樂教學心理學進行足夠的重視,通過學生心理變化情況的有效關注,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最佳的教學方法進行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學習效果的提升。在提升其音樂藝術素養的同時,促使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詩穎,馬志祥.音樂心理學視野下的音樂學習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17.
作者簡介:杜森(1966—),男,山東濟寧人,本科,副教授,器樂,泰山學院藝術學院。
項目名稱:音樂心理學的功能研究(課題號:2017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