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賽楠 袁霞輝
[摘 要] 按照實驗設計,案例來訪者共計接受了11輪次的個體和團體沙盤游戲治療,通過實驗記錄,效果分析,論證了案主在個體和團體沙盤游戲相互推作用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得到了協調發展,增進了意識和潛意識的溝通,從而化解了沖突,完善了自我。
[關 鍵 詞] 個體沙盤;團體沙盤;促進作用;實驗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34-02
一、個案介紹
(一)關于來訪者
A同學,男性,19歲,大二學生,獨生子,寢室氛圍冷淡,家庭氛圍爭吵、矛盾,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母無固定工作,母親脾氣暴躁,父親老實受氣,3歲前被寄養在姥姥家,和姥姥關系最好,姥爺脾氣暴躁,姥姥家庭氛圍緊張、冷淡。A同學有過兩段戀愛經歷,第一段情感經歷對自己影響較大,第二段情感經歷是自己提出的分手,來訪者喜歡讀書,是心理學的愛好者,感覺自己性格比較孤僻,安全感不足,與同學關系冷淡。得知心理老師招募志愿者,主動報名參加體驗活動。
(二)問題表現
一周前A同學感覺現在的戀情實在沒意思,主動提出和女友分手,現已和平分手。近期睡眠不好,各種怪夢讓A同學很不安,注意力有些不集中,感覺自己一直沒從第一段感情中走出來,感覺自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膽小,沒有安全感,對外在的環境總是融入不進去,總和別人有距離感,害怕親密關系,有成長和改變自己的愿望。近期飲食正常,可睡眠不好,多夢,對學習沒有危機和壓力感,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什么目標和想法。
二、實驗過程
按照實驗設計,A同學在實驗前進行了SCL-90的前測,在實驗C組體驗成長,實驗按照每周一輪,共計接受了11輪的個體和團體沙盤游戲療法的體驗,歷時一個學期。根據SCL-90測驗的時效性,每間隔一周對A同學進行一次測驗,用以評估其狀態。根據A同學從問題呈現到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將其整個治療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問題呈現期(開展了團體、個體、個體,共3輪沙盤體驗)、問題整合期(開展了個體、團體、個體、團體,共4輪沙盤體驗)、穩定鞏固期(開展了個體、團體,共2輪沙盤體驗)。
(一)第一階段(問題呈現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建立關系,搜集材料,確立目標,形成個案概念化。同時在團體沙盤里突出了“各自為政”沖突階段狀態下的人格面具和心理狀態,個人近況、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等問題也呈現出來。
1.第一次團體沙盤(9月5日)
A同學在和其他5名同學共同完成有規則、沒有溝通的團體沙盤,共計開展了5輪,A同學排在第二位。五輪過程中他拿到的沙件分別為:心形的大樹、獅子、練功的小和尚、黑色的天鵝、圓形的蝸牛;沙件的互動關系為:無、有、無、無、無;分享語言高頻詞為:“我”“象征著我”“神秘”“陰暗”,用自己的沙件串聯一句話“黑暗來臨之前,我在力量之間游走,就這樣走吧!”;沒有找到自我像;沙盤命名為《大千世界》。
2.第二次個體沙盤(9月12日)
A同學制作時間為15分鐘,大部分時間在尋找,沒有動沙子,在沙盤里放了4個沙件,分別為:黑天鵝、小蝸牛、憤怒小鳥、水晶豬;分享中心句:“感覺這幾個沙件形成了自己的感情線,自己在一年前的感情中沒走出來,是被分手,但能接受,心里更多的是懷念那時的美好,現在的女友剛剛分手,內心很平靜”;自我像是憤怒的小鳥;沙盤命名為《憤怒的小鳥》。
3.第三次個體沙盤(9月19日)
A同學制作時間為18分鐘,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尋找沙件,有撫動沙子的動作,在沙盤里放了4個沙件,房子、心形的大樹、憤怒的小鳥、金色球;分享中心句“感覺這是自己的家,自己一個人在家,媽媽在很遠的地方生氣,說‘你給我滾出去!爸爸在很遠的地方,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這是現在我自己的家”;自我像是心形的大樹;給沙盤命名為《我的家》。
(二)第二階段(問題整合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解決問題、化解沖突、完善自我,促進內在自我和外在環境的溝通,澄清全部體驗的事實,發現現實存在的生命力;進一步搜集材料,建立咨詢關系;突出了在團體沙盤中察言觀色、調整、溝通這一階段的作用,出現開放共處、積極的自我像和辯證的評價,進一步自行化。
1.第一次個體沙盤(9月26日)
A同學制作時間為25分鐘,沙件挑選時間縮短,撫沙并主動對沙子開始造型,作品內容不太豐富,使用玩具的數量和種類不多,但綠色的植物較多,并且出現了水域,河里的鱷魚和岸上鱷魚在對峙,A同學在介紹自己的沙盤時總有撫沙和攆沙的動作;分享中心句:“這是一場鏖戰,水下的鱷魚是善良的,水上的鱷魚是邪惡的,感覺自己像水下的鱷魚”;自我像是水下的鱷魚;給沙盤命名為《鏖戰》。
2.第二次團體沙盤(10月12日)
A同學在和其他5名同學共同完成有規則、沒有溝通的團體沙盤,共計開展了5輪,A同學在第五位。五輪過程中他拿到的沙件分別為:心形的大樹、橋、房子、直升飛機、調動房子的位置;與其他沙件的互動關系為:無、有、有、有、有;分享語言高頻詞為:“我感覺”“好像是”“走向”“出發”,用自己的沙件串聯一句話“有了家,很開心,要通過這座橋,坐著飛機,走向外面的世界!”;自我像為心形的大樹;給沙盤命名為《從心出發》。
3.第三次個體沙盤(10月19日)
A同學制作時間30分鐘,主動對沙子開始造型,沙盤出現水域,作品內容較豐富,使用玩具的數量和種類較多,一座城市街道的畫面,中間是一條護城河,河上架有一座高橋,河里有一只黑色的天鵝,河岸上各種功能的樓房,排列得很整齊,樓房下有5輛汽車;分享中心句:“這是我生活的城市,很繁華,中間的河流讓我感覺很舒暢,我在河里暢游,周圍是我的家,我也想站到橋上,高高地看著這座城,不過我是鴨子上不了橋,我想變成人”;自我像是黑天鵝;給沙盤命名為《我的城市》。
4.第四次團體沙盤(10月26日)
A同學在和其他5名同學共同完成有規則、沒有溝通的團體沙盤,共計開展了5輪,A同學在第1位。五輪過程中他的制作分別為:在右側開河、游輪、照相的男士、心形的大樹、金色的球;與其他沙件的互動關系為:無、有、有、有、有;分享語言高頻詞為:“感覺”“好像是”“挺好的”“嗯嗯”,用自己的沙件串聯一句話“海闊天空的世界,帶著我的美好祝愿,我們來了!”;自我像為心形的大樹;給沙盤命名為《明天,你好》。
(三)第三階段(穩定鞏固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進一步深入發展,促進自性化,帶入現實,展望美好未來,處理分離焦慮等。在團體沙盤里突出了協調共感階段,出現感悟和對新生的整合。
1.第一次個體沙盤(11月5日)
A同學制作時間為30分鐘,主動對沙子開始造型,是一座城市街道的畫面,作品內容豐富,使用玩具的數量和種類較多,沙盤出現人物和高山,從沙盤的左下向右上方開了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橋上有一對年輕的夫妻,河里有五條魚,河岸上有花草,樹木和功能齊全的樓房,整齊排列,城市里出現了游樂場,里面有家長帶著孩子玩的場景,出現了馬路和停車場,汽車有的在停車場里,有的在路上行駛,在沙盤的左上方出現了一座高山,山上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座寶塔;分享“這是我生活的城市,很繁華,我這回站在了橋上看著這座城,我變成人了,這是我的愛人”;自我像為年輕的夫妻中的男士;給沙盤命名為《我的未來不是夢》。
2.第二次團體沙盤(11月12日)
A同學在和其他5名同學共同完成有規則、沒有溝通的團體沙盤,共計開展了5輪,A同學在第3位。五輪過程中選擇的沙件分別為:橋、金色的球、房子、綠植、一對年輕的夫妻;與其他沙件的互動關系為:有、有、有、有、有;分享語言高頻詞為:“感覺是”“對對對”“挺好的”“喜歡”,用自己的沙件串聯一句話“相信有一天,我們在自己的家里,感受幸福的生活!”;自我像為年輕的夫妻中的男士;給沙盤命名為《幸福》。
三、結果分析
本案例以沙盤討論分析,SCL-90前后測量結果,再以來訪者自評和他評問卷為依據,評估實驗效果。沙盤討論分析中要總結沙盤制作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還要參照來訪者對自己內在狀態變化的主觀感受,同時結合寢室同學對來訪者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狀況的反應進行綜合效果評估。在這11次的沙盤作品中看到沙盤整體印象從單調、對峙、割裂、停滯到豐富、協調、穩定、流暢,表示從來訪者內在從盲從消極到積極有力的變化,主題從《鏖戰》到《幸福》,從沖突到和諧,從過去內心的創傷到現實的回歸,表示來訪者在沙盤中得到了療愈和積極的享受;自我像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和變化,高頻詞、中心句的內容都表示來訪者在自性化的過程中自我概念從消極到積極的變化,對自我接納和肯定的增加;在自評問卷中,來訪者表示能夠感受到自信和快樂,對現實充滿信心,期待美好的未來;寢室同學的他評對來訪者的情緒、信念、狀態、人際關系狀態表示出來訪者良性的發展和變化。
根據減分率公式:減分率=(咨詢前總分-咨詢后總分)/咨詢前總分,減分率為26%,大于25%表明實驗有效果。
四、總結
通過個體和團體沙盤互推作用下對來訪者的沙盤干預和效果分析,A同學在本次試驗中,對自己的心理危機、負面心境起到了調節作用,同時對促進人際互動、自我發展也有較好的效果,求助者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狀態有所調節;實驗在個體和團體沙盤里進行,更容易了解來訪者的人格面具、人際關系、個人近況、社會功能等狀態以此開展更有深度的自我探索和療愈,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提升內在心理品質,完善自我,適應社會;實驗效果要結合現實因素的影響,例如,現實沖突的動態變化會隨時影響到實驗效果的評估,還有咨詢師個人特質、資質、經驗,咨詢關系的建立,也會影響實驗效果的評估,所以在實驗實施過程中要對來訪者進行現實狀況的跟蹤調查,保證咨詢關系的穩定和心理咨詢師的資質等。
參考文獻:
[1]張日昇.箱庭療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6-429.
[2]劉幼群.團體沙盤游戲改善高職宿舍人際關系的嘗試[J].社會心理科學,2016(10).
[3]趙星.沙盤療法在心理問題行為干預中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7).
[4]唐成.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