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婧
[摘 要] 目的:探討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兒童口腔保健及牙齦炎發病率的影響。方法:選取口腔科96例兒童,將其隨機分組,將綜合健康教育模式者設定為觀察組,將常規健康教育模式者設定為對照組,每組48例患者。結果: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8.33%、22.91%,(P<0.05)。且觀察組牙齦炎發生率為4.17%,對照組牙齦炎發生率為16.67%,(P<0.05)。結論:對口腔科兒童進行綜合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口腔嗜好發生率,同時對降低牙齦炎發生率也有積極的影響。
[關 鍵 詞] 口腔;牙齦炎;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78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75-01
調查統計,我國不同地區兒童患口腔疾病者高達30~70%。由于兒童年齡普遍偏小,牙齒結構及功能均處于成長階段,易出現口腔細菌感染,進而發生牙齦炎、齲齒等,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發育[1]。而這些與患兒認知水平、不良嗜好等有密切的關系。本組實驗選取口腔科96例兒童進行分析,分別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現將具體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校醫院口腔科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間收治的兒童共96例。將其隨機分組,給予綜合健康教育模式干預者設定為觀察組,該組48例兒童中,女性19例,男性29例,兒童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8歲,平均(5.27±0.37)歲,給予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干預者設定為對照組,該組48例兒童中,女性17例,男性31例,兒童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9歲,平均(5.42±0.35)歲,所有兒童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1.對照組。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干預,護理人員調查兒童口腔清潔情況,指導正確刷牙,幫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
2.觀察組。綜合健康教育模式干預,其內容包括:加強家長對兒童口腔保健的監督,做好家長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可采用面對面講解、發放宣傳手冊、觀看視頻等形式,指導幼兒園老師和兒童家長如何引導兒童正確刷牙,進行日常口腔護理,如餐后漱口,每日刷牙時間應在3~5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囑咐兒童盡量少吃甜食等。護理人員以和藹的態度向兒童家長講解活性氟能夠促進牙齒發生再礦化,避免口腔細菌感染,讓家長了解氟對口腔齲齒預防的重要性,同時宣傳過程中,針對家長的疑問一一解答,有助于提高家長的配合度。加大基層醫院開展口腔教育力度,定期對口腔科醫生和學前教育機構教師進行培訓,鼓勵學前教育機構老師和家長幫助兒童主動學習有關兒童口腔方面的知識,包括預防疾病發生應注意的事項等,提高其口腔保健行為。
(三)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兒童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及牙齦炎發病率,詳細記錄相關數據并比較。
(四)統計學分析
實驗采用專用軟件(SPSS20.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結果
(一)對比兩組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
干預后,對照組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為22.91%,顯著高于觀察組的8.33%,數據差異比較,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二)對比兩組牙齦炎和齲齒發生率
觀察組牙齦炎發生率為2/48(4.17%),齲齒發生率為1/48(2.08%),對照組牙齦炎發生率為8/48(16.67%),齲齒發生率為6/48(12.50%),觀察組牙齦炎和齲齒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三、討論
由于兒童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牙齒尚未發育完全,保證口腔健康,利于恒壓萌出,同時對頜面部發育完整有積極的影響。針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現象,臨床已引起高度重視,同時一致認為:加強兒童及其監護人和照料者對口腔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觀念,降低其他口腔疾病發生率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實驗探討了兩種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其中綜合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為8.33%,對照組不良口腔行為發生率為22.91%(P<0.05)。且觀察組牙齦炎發生率4.1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67%(P<0.05)。說明:綜合健康教育模式對兒童口腔保健及牙齦炎發生率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對臨床口腔科兒童進行綜合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口腔嗜好發生率,同時對降低牙齦炎發生率也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傅樂,童錦發.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提高兒童口腔保健的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12):1520-1522.
[2]陶麗敏,趙玉梅.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學齡前兒童口腔保健中的應用[J].上海口腔醫學,2017,26(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