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星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就顯得極為迫切。從觀念層面、政府和院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這四個層面就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路徑做了探析。
[關 鍵 詞] 一帶一路;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02-02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符合我國國情所需,不僅對驅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4.0新格局有重要意義,同時為高職院校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面對新的發展契機和我國對國家發展格局的創新,國家對戰略人才需求方向的轉變,[1]高職院校如何呼應“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創新自身人才培養路徑,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現實課題。
一、基本要義
簡單來說,人才即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專長或本事的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涉及與沿線國家在經濟、文化、政策等眾多領域的合作,無論是與沿線國家共同解決“一帶一路”倡議構思的理論問題,還是推進實質的實踐問題,人才都是關鍵[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民意復雜,政治文化差異極大,一般性的人才培養自然很難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所需。因此,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對“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界對“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概念界定還比較模糊。一般而言,凡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等基本素質,并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取得創新性成果的人才稱為創新型國際化人才。“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所需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應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通曉沿線國家語言文化和熟練掌握沿線國家法律法規,既能在技術上有大的突破,又能在技能上有躍進式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二、必要性分析
(一)契合“一帶一路”倡議建設
2017年5月14日,國家領導人在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明確提出“中國愿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這4項行動的開展,核心是需要能促進沿線國家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參與。高職院校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契合了“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需要,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也為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乃至全球化競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契合高職院校自身發展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創新發展已進入關鍵期,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態勢大好,教育部也在發布的《行動計劃》中明確表明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創新,創新發展的理念應滲透于高職院校發展的各個層面和每個環節。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職能,而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是高等教育實現其職能發揮的關鍵。高職院校走向內涵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只有明確定位于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高職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戰略建設。
三、現實性思考
我國高職院校規模龐大,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通過創新自身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與改善的問題。以下從社會、政府和院校、教師、學生等層面進行分析。
(一)社會層面
1.高職人才社會認同度較低。從主觀上來說,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之所以社會認同度較低,與其整體辦學水平和培養的人才質量較低有密切關聯;從客觀上來說,由于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宣傳力度較低,人們缺乏對高職院校的完整認識,人為將高職院校“層次化”,對所培養的高職人才隱性“等級化”,加之應接受大學本科教育這一固有傳統觀念的影響,高職人才社會的認同度自然較低。
2.高職人才社會適應性不強。高職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判斷標準可依據社會適應性判斷標準從主客觀兩個層面來評判:客觀層面,即高職學生能否根據所學來勝任工作;主觀層面,即用人單位與社會對高等職業畢業生的工作能力的表現是否滿意以及高職畢業生自身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否滿意。[3]用社會適應性的主客觀標準來檢驗,所培養的高職人才大多重理論輕實踐,再加上創新精神的缺失,也就很難出色完成企業分配的任務,自然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二)政府和院校層面
1.政府層面。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相對僵化,呈現出統制劃一性,這種統一性幾乎滲透于每一種教育類型的每一個教育環節中。且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院校的管理多是指令性管理,代表政府對高職院校行使管理權的行政部門兼有高職院校創辦者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但對院校事務統包統攬,缺少教育創新方面的必要扶持。
2.院校層面。我國高職院校對接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動性不強,在人才培養的內容上,理論性知識多于實踐性知識。在人才培養的手段上,課堂講授大于實訓,在這種單一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高職人才不僅實踐性知識缺失,應變能力也較弱,很難對接社會對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三)教師層面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夠,通過創新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許多高職院校的老師并非是生產一線的親歷者,也并非是生產一線的參與實踐者,因此高職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只能過多依附于課本理論性的知識,雖然好多高職院校通過聘請“雙師教師”或技術過硬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來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但這些被聘請的老師很難長期在一個高職院校參與人才培養,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不穩定性的產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都不穩定,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就更難培養。
(四)學生層面
近年來,在創新型國家戰略建設的機遇下,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依舊存在創新知識欠缺、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技能較弱等創新方面的問題。在創新知識方面,普遍存在知識面窄,創新知識水平較低,創新人文素養欠缺;在創新意識方面,創新意識普遍薄弱,對知識內容的被動接受大于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即使有探究也多是唯唯諾諾,踟躕不前;在創新技能方面,整體水平相對較低,學生對創新技能的認識不到位,對創新技能的培訓不夠重視,對能促進自身發展的創新技能點探位模糊,參與創新技能活動、創新技能競賽等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四、實現路徑
高職院校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核心在于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應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需要,做好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的“探析者”。
(一)觀念層面
“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提出后,要求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既要定于國內又要放眼國外,發展為雙線型。由單線性人才培養目標轉于雙線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既是人才培養本身的現實訴求,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面對高等教育要國際化的大背景,我們首先應該摒棄以往對人才培養重要性不夠重視的認識,不應僅對文字表面性做釋義,要切實為高職學生建立一個學習廣闊知識的新天地,開闊他們的創新視野。此外,高職院校不能只局限于對核心技能性專業人才的培養,更要有大視野,要有與沿線國家交流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的勇氣與魄力。
(二)政府和院校層面
1.政府層面。以教育部牽頭新增設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通訊等行業領域的專業。根據實際需要擴充政府獎學金名額,鼓勵沿線國家的學生來華留學,促進區域間留學生生源的互動。各級政府根據地區發展的特殊需求,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引導高等職業教育加強小語種建設,大力培養適應南亞、東南亞合作需要的外向型、復合型人才。[4]這些管理辦法和制度的提出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職創新型國際化人才既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提供了資金保障。
2.院校層面。與政府一道共創并輸出諸如“魯班工坊”類的教育新模式,理解并不斷積極探索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涵。在課程設置方面按“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教育理念來設置課程,按照實際的人才發展需求,通過聯合辦學和在海外開分校等形式,實現學分互認,通過與沿線國家交流與合作,打造屬于既具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此外,與國外高職院校共同制定互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考核機制,最大限度釋放學生創新點爆破的能量。
(三)教師層面
是否具有創新型素養的師資團隊直接關乎著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因此要加大對創新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結合學校辦學和發展實際,根據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選派有意愿和有能力進行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高職教師赴海外訪學和交流,獲取國外先進的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并運用到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課堂中去;另一方面聘請海外有名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教育專家來高職院校講學或授課,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因此,只有打造一個教學本領過硬、國際視野開闊又擁有足夠創新力的教學團隊,才能真正為高職院校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四)學生層面
高職院校要根據“走出去”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自身的發展現狀,通過和政府聯手,共同推進學生海外游學和海外交換。此外,高職院校還要根據“引進來”的辦學理念,通過設立獎學金等一些優惠政策,打造完善的留學生管理體系,擴大我國的留學生規模,促進海內外學生在知識文化領域的交流,以此來擴大高職學生的國際視野。推進我國與別國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開闊了高職學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促進了高職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為高職院校推進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龍英.“一帶一路”倡議人才需求效應下的高等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4):39.
[2]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
[3]羅艷.廣東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適應性現狀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11).
[4]鄒紅艷,雷紅梅,馬穎.“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的高職教育國際化[J].經濟師,2017(1):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