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蕊
[摘 要]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醫學高職教育必須改革人才招生與培養模式適應社會需求,醫學高職院校招生考試時采取“知識+技能”的模式,提高報考考生的技能學習及操作能力,加強內涵建設,面向基層、以用為本,轉變理念,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質量優良的招生與培養體系。
[關 鍵 詞] 醫學類;高職;招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06-01
一、高職教育在醫療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十二五”時期(2011年—2015年),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醫學高職學校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醫學高等學府的關鍵時期。醫學高職學校必須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衛生部《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等要求,按照區域醫學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部署和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發展方向,適時調整辦學思路、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學科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營造和諧校園等創新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模式。
醫學類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位為農村為基層培養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的醫療衛生人才,這是我國醫學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也是發展我國社會衛生事業、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戰略選擇。
二、醫學類高職教育的現狀
醫學類高職在招生過程中生源相對充裕,但是生源素質問題越來越凸顯。在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醫學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質量良莠不齊,成為高職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大掣肘。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已成為目前高職院校在招生時面對的一大難題。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實用技術型人才,主要需要掌握多種技術原理及常用技術操作。在高職院校爭奪生源的同時,卻有很大一部分生源因考分和目前報考條件的限制而無法進入醫學類高職院校就讀,如何使醫學類高職院校在錄取時爭取到更加適合在醫藥衛生系統發展的學生,是醫學類高職院校在今后招生中首要思考的問題。
三、面對現狀的解決方法
(一)改革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培養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針對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生源實際情況,著力加強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理念,完善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人才培養模式,擴大辦學規模,認真落實培養方案,嚴格過程管理,將入學教育、專業學習、實驗過程、教學實習、臨床實習等納入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內容;以質量為核心,優化課程設置,突出高級技能培訓,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積極開展高等繼續教育,促進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繼續教育協調發展
隨著社會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對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層次要求正在上移,但是,目前我市在職醫藥衛生技術人才中,仍有一大批大專以下學歷層次的人員,他們對提高自身學歷和提升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的要求相當普遍和迫切,積極開展成人高等繼續教育,不僅使學校形成了良好的辦學格局,大大增強了學校的辦學綜合實力,也滿足了當前我市在職醫藥衛生技術人才中提高自身學歷和專業理論知識的迫切需要。
(三)立足基層一線需求,優化學科專業方向
積極探索面向基層一線的社區護理、全科醫學、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拓展基層一線急需的醫學專業方向,如護理(社區護理方向)、藥學(臨床藥學方向)等;充分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依托優勢學科、重點學科,統籌協調各專業建設,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建設一批適應基層一線醫療衛生行業發展需求的特色專業。
四、醫學高職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書本內容與一線要求脫節
學校臨床實習的附屬醫院及所聯建的教學醫院、實習醫院過多集中在區域中心城市,因而帶來的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所掌握的臨床實踐操作技能與基層一線的具體要求現狀有所脫節。
(二)基層就業畢業生繼續深造空間小
剛走出校門的醫學畢業生大多只能看做是“半成品”,他們普遍都存在著臨床技能和經驗欠缺的問題。而基層醫院缺乏高水平的臨床帶教醫生,且病源、病種少,基本醫療設備不足,在給剛畢業的醫學生提供繼續教育和培養條件方面有所欠缺,所以醫學生既有就業在基層的想法,又擔心將來的發展和提高問題。
五、不斷優化醫學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一)根據需求優化課程
醫學高職院校針對基層、社區、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條件和特點,加強醫學專業發展趨勢和醫療衛生人才需求研究,優化課程設置,構建人文與醫學、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以解決在診治疾病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提高醫學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二)加強學生見習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加強三級甲等醫院為醫學生臨床實習醫院工作,引導和鼓勵醫學生臨床見習或實習到基層醫院去。做好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樹立就業在基層、希望在基層、建功在基層的正確就業觀。
(三)讓學校參與到農村社區醫療衛生人員定向培養工作中,每年給予學校一定的農村社區醫療衛生人員定向培養指標
這樣既直接為農村社區培養了合格醫療衛生人才,又可以為廣大在校醫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定位產生到基層建功立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