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月
[摘 要] 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新形勢下,五年制高職服裝專業也在不斷進行著教學改革,其中,工作室模式就是一種促進產教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裝專業教學構建做了簡要分析和討論。
[關 鍵 詞] 工作室模式;五年制高職;服裝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10-01
一、工作室模式的特點
工作室模式實施中引入企業人才,利用本校的設備進行產品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引入教學內容,校企共同制定產教結合的實施性教學生產計劃,讓教師學到技術,讓學生加入生產,讓生產產生效益,校企雙贏。具體在實施過程中有以下特點:
(一)教學課程融合性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室,通過將課程的框架理論和企業實際項目進行結合式教學,學生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通過個人、小組討論進行研究,同時在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就可以向老師和企業師傅請教,這樣就使學生能夠更加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有較強的融合性。
(二)教學模式自由性
對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開放性更大,結合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僅實現了理論聯合實踐,還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了新的理解,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常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三)教學內容多樣化
要開設服裝專業的工作室模式教學,首先要針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同時要深入企業了解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單一的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課外活動來了解新知,以此提升職業素養,使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
二、工作室模式引入服裝專業教學的必要性
在20個世紀20年代,“工作室”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了。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把藝術和工藝有機地結合起來,出現了以工藝活動為基礎的“工藝作坊”式教學。工作室模式主要是通過對服裝行業中的產品特點進行恰當的分類,將若干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其組合成相互關聯的工作交流環境,其教學主體為學生本身,學生可以大膽發表自身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更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如今,傳統的教學已經逐漸遠離教學的舞臺,要大力發展工作室模式教學,就要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通過信息技術結合企業實際項目,實現企業師傅和老師的共同教學,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再進行企業實際案例演示,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與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接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產教結合、校企一體。
三、工作室模式的構建思路
結合我校五年制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服裝專業可以通過兩個階段來實現工作室模式教學。
(一)把握基礎的服裝專業概念
服裝專業學習的基本階段,主要是加深學生對理論基礎和設計理論的掌握,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分類,加強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
(二)與企業合作,加深專業知識學習
這個階段要在基礎的知識理論體系上進行升華。通過工作室模式的教學,引入企業實際的項目,進行更加深入的準備和研究。這個階段由于是專業的實踐階段,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狀況來選擇具體的工作室模式,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成衣設計工作室
成衣設計是服裝專業學習的初級階段,要求學生對服裝的款式、規格尺寸和面料有較好的掌握,同時結合現代化的元素,設計出服裝的款式結構。款式結構的設計能衡量學生對當前時尚變化的敏感度,因此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對服裝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學會把實踐和理論相結合,使實際設計效果有較好保障。本類別適合于低年級的學生。
2.樣衣制作工作室
樣衣設計是工作室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主要是將服裝款式設計和服裝制版工藝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入現代化時尚因素,這就要求學生認真搜集相關專業知識,樣衣制作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并學會融入生活中的時尚,促使學生在更快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創造力。本階段適合中年級的學生。
3.服裝營銷工作室
這是教學中最后一個環節,主要是包括服裝的設計、工藝和銷售等幾個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不斷模擬企業服裝的生產過程,不僅需要考慮服裝的款式、顏色、大小等方面,還需要市場調查、策劃等,從而帶來好的品牌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結語
總之,工作室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改革現有的教學體系、突出辦學特色、優化課程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等方面體現出了較強的優勢。如何根據地域特色以及結合學校自身情況整合教學資源、在工作室這種教學模式下更為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是我們服裝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孫東方.服裝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以惠州學院服裝工業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63-164.
[2]韓如成.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