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 要] 語文在各個階段都是學習的基礎學科和重點學科,但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很多高職院校更加重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語文教學反而逐漸邊緣化。從目前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對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革進行了研究。
[關 鍵 詞] 職業能力;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20-01
隨著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各大高職院校加大了招生量,加強了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但與之相應的,高職語文教學越來越不被重視。很多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和老師認為語文是語言方面的,對職業技能的培養沒有幫助,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語文貌似和職業能力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一、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者和老師認知不足,排課和教育思想有缺陷
目前,很多的高職院校為了培養專業性的技能型人才,比較重視專業課程,重視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而忽視了其他文化課程的地位,所以在排課時語文課時相對偏少。而且因為語文課程邊緣化,也導致老師教學思想存在缺陷,老師沒有教育的熱情,語文教學只是應付公事,沒有深入展開學習,使語文課程的價值體現不出來。
(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高職院校老師思想上對語文教學的認知不足,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固守觀念,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老師往往使用“填鴨式”教學方法,照搬教材,不懂變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會感到無趣,提不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再加上學校對語文不重視,學生大多是為了學分而學習,語文的內在價值無法展現。
(三)知識掌握不足,不能學以致用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學習好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合理利用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魚得水,幫助學生提升整體素質。但事實上由于學生語文學習不踏實,導致知識、素養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很多高職學生畢業后出現一些表達不清楚、溝通有困難、人際交往中有失禮儀等現象,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造成影響,給學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擾。
二、深化改革,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綜合質量
(一)改變思想深化改革,重視語文的價值作用
社會重視人才的能力,但更重視人的素養,無才有德要優于無德有才,所以學校管理者和老師要注意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學校的管理者要認可語文學科的重要地位,認識到語文教育對學生職業能力的促進作用,改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應適當提高語文的課時安排,落實人文教學,同時學校應加強對語文老師的思政教育,提高老師的思想覺悟,使老師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投身到語文教育中來。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是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所以學習效果不理想。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校提倡素質教育,倡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所以老師應改變思想,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發現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提高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這些都可以從學生精神面貌和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可以給人良好的印象。老師在教學時要針對語文的實際應用對學生加強培養和訓練,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文明禮儀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注意日常文明禮貌,并培養成為一種習慣;就某一課題展開討論或者辯論,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模擬應聘面試場景和工作環境,讓學生提前了解社會模式,這些都可以使學生很好地適應社會。
總之,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輸出力量,不但要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老師應改變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通過語文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段彥婷.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J].小作家選刊,2015(30).
[2]張莉.分析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