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麗 張海輪 吳歡歡
[摘 要] 對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項目背景和工作任務進行了分析,對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 鍵 詞] 教學工作;診斷改進;常態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62-01
教育質量不僅關系到當前經濟社會質量的重要內容,還關系著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職業教育如今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保障。一定程度上,職業教育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一、診改背景
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注重“有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要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就必須注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關注點放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突出質量內涵,提高質量意識,推進教育向內涵發展,著力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
長期以來,習慣于把教學質量的關注點集中在教師身上,而現在,正在逐步轉向學生。由此可見,對質量進行自我診斷和改進是滿足日益復雜多變、多元多樣的需要,而且,應當成為一種常態。
二、主要任務
教職成廳〔2015〕2號文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中指出職業院校要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形成基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學校自主診斷與改進、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需要抽樣復核的工作機制,保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
三、建立常態化的人才質量保障機制
(一)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需要回答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關鍵內容:
1.根據社會服務面向,確定辦學定位,實現辦學定位與服務相契合。
2.不斷適應產業升級帶來的人才和技術需求,積極服務區域經濟,建立需求導向的專業動態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學校專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契合度。
3.根據崗位技能目標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基于崗位要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于培養目標設置課程體系目標,基于課程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對接,使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需求高度一致。
4.優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和導向性方式。加大實驗實訓課程比例,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不斷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5.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優化教學條件與資源配置,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和不斷優化實訓教學基地,進一步完善圖書資料。
(二)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
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教育變革,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人才和社會。建立可以實時監控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能比較客觀地反映職業院校的辦學情況,使學校能夠實時全面掌握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
1.建立大數據價值觀。
2.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數據應用制度,尊重投入與產出的數據分析。
3.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的數據管理隊伍,構建完善的質量預警機制。
(三)建立常態化觀念
顧名思義“常態化”是沒有時效性的,也不是“一次性”的。過去的評估是對學校辦學質量的絕對評價;而診斷與改進是常態化、動態進行的螺旋式發展;是對學校內部質量保證能力的評價,是全員參與的、內在的、全過程的。這種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進,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系統,為企業培養更優秀的技術人才。
四、結束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只有不斷提升內涵質量建設,建立常態化的診改體制,不斷優化管理結構,培養出更優質的學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才能實現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