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燕
[摘 要] 以《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為核心,分析《道路建筑材料》的課程特征,提出《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式的創新路徑,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 鍵 詞] 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84-01
《道路建筑材料》是交通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關系著學生日后就業和發展。但就目前而言,《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較為低效,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使課程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對此,在《道路建筑材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互動,為學生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率,實現《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與創新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道路建筑材料》課程分析
《道路建筑材料》是交通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以道路、橋梁、排水工程、建材材料性能為研究對象,是專業課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提高學生應用技術的前提條件。《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是讓學生快速了解和掌握橋梁、排水以及道路工程中,較為常用的技術性能、材料品種、技術指標以及檢驗方式,讓學生知道材料組合結構和技術性質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建筑材料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在實踐中正確選擇、檢驗、級配建筑材料。綜合來看,《道路建筑材料》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內容較多,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再加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道路材料的不斷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課程特點,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力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深化《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提高教學水平。
二、《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的創新路徑
(一)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模式
在《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教師要采用理論實踐結合模式,將理論內容和實踐要求有效融合,形成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體系,豐富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知識,實現知識內化,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在理論教學上,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由單一型朝著復合型的方向發展,材料種類明顯增加,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更新速度快,為了提高建筑材料知識的準確性,教師引入新材料和的新工藝,強調教學實用性與先進性,融合實踐,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在實踐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核心,形成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一邊講授一邊實驗,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建筑材料生產實驗項目中,認識到道路建筑材料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應用能力。
(二)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結合模式
《道路建筑材料》課程內容較多,如何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性認識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為了促進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教師要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活躍性,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對此,教師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搜集工程案例、實驗錄像以及材料生產等內容,圖文和音像有效結合,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性認識,進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水平。要借助互聯網資源,由于網絡資源較為豐富,為了彌補教材更新速度的不足,教師要優化教學內容,對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整合,提煉出教學重點內容,傳遞給學生,避免學生學習中走彎路,提高學生技術能力的實用性,符合市場生產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完成課程教學任務。
(三)結合工程案例開展教學的模式
在《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入工程案例,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分析道路建筑材料總體性質,引導學生根據工程實際來思考問題,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可以組織學生到施工現場進行參觀學習,掌握建筑材料在道路施工中的應用,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強化學生感性認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道路建筑材料》教學中,要掌握《道路建筑材料》課程的特征和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應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模式、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結合模式、結合工程案例開展教學的模式,構建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改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海年.《道路建筑材料》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106-108.
[2]宋洋.淺談《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3):50.
[3]高健,田繼龍,王喜剛,等.基于應用型轉型的“道路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19(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