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黎黎
[摘 要] 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都受到了網絡環境的巨大影響。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活動也不例外。為此全面分析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學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 鍵 詞] 網絡環境;漢語言文學學習;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86-01
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基礎,高職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學習,非常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漢語言表達能力與應用技能。在網絡環境下,由于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強、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活動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積極影響
(一)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豐富了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內容
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學習中,高職學生所學習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教材與教師的口頭講授。由于教學理念的滯后,很多漢語言教師都是生硬地將教材知識強制單向灌輸給學生,這樣十分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在網絡環境下,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穿插一些教學圖片、教學視頻,創設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學生在基本的教材知識外,又通過視覺、聽覺與切身感受等多種直觀化、形象化、具體化的方式了解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系列漢語言文學知識。這既豐富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內容,又成功激發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興趣[1]。
(二)各類新媒體的應用拓展了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渠道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計算機和各類移動終端設備廣泛應用,諸如微博、漢語言文學網站、論壇等各類新媒體平臺十分受高職學生地關注和喜愛。在這些虛擬的空間里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同時一些漢語言文學知識也通過這些眾多的新媒體網絡渠道快速傳播。
(三)漢語言文學類節目的播出,調動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積極性
為了有效弘揚傳統文化,我國許多電視臺都制作了相關的集趣味性、文學性與競爭性和游戲性于一體的漢語言文學類節目。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都非常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弘揚與傳播。這些漢語言文學類視頻節目在網絡上播放與傳播,也進一步調動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2]。
二、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消極影響
(一)網絡語言沖擊了傳統的漢語言表達方式,破壞了現代漢語言的規范性
所謂網絡語言就是網民在網絡環境下,所應用的一些非規范性漢語言,也可以看作是對漢語言的一種變異。它是網民將日常語言與網絡事件結合的產物,通常具有形象鮮明、意義簡潔的特點,但其具體語義與現代漢語言的標準意義常常存在較大區別。以網絡語言“沙發”一詞為例,在現代漢語言中,“沙發”本是一件常見的家具用品,但是在網絡上,沙發則隱含著“盲目跟風、誓死追隨”的意思。這種與我國傳統漢語方用法或寫法嚴重不符的網絡語言極大沖擊了現代漢語言的規范性。也可說各類網語言的娛樂性與消費性混淆了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本源,高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漢語言文學學習,如果缺乏足夠的辨認能力與科學引導,很容易進入學習誤區,出現知識性錯誤。
(二)快餐文化降低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質量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鐘愛通過“快餐文化”來舒緩壓力。所謂“快餐文化”主要是指那些片面追求認識速度,卻忽略了文化價值的挖掘與文化精神的培養的一種消費性文化,因為這種文化的成型速度很快,卻缺乏實質的精神營養,所以被人們貼切地比喻為“快餐文化”。以網絡文學為例,很多網絡文學都是創作者的隨意編輯與主觀臆想,缺乏精心的情節設計與優美的語言編排,文學價值與審美價值都不高。而且有些網絡文學作品本身在創作理念、創作思想方面就不正確。高職學生如果過多的閱讀這些作品,其漢語言閱讀能力、文學審美能力都將逐步降低,并且也容易受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的誘導,產生意志消沉、情感泛濫、無病呻吟等不良現象,影響其漢語言文學學習質量[3]。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豐富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內容;微博、微信、論壇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拓寬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渠道,而相關漢語言文學類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則有效激發了高職學生漢語言學習的積極性。這些都是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學習產生的積極促進作用。但與此同進,各類網絡語言與快餐文化也降低了高職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質量。所以在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在漢語言學習活動中必須學會趨利避害。
參考文獻:
[1]祁郁.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影響[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6,26(1):151-153.
[2]李小麗.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影響探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6):77-80.
[3]丁蕾.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影響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17(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