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張鶴
[摘 要] 從“工匠”到“工匠精神”,將其融入職業院校日常教學中,深刻領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涵,無疑為職業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轉型發展注入新的思想動力。“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僅是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更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的重要指導思路。立足職業學生日常教學實際,從其價值內涵、培育向度兩個層面來剖析,整合專業精神、職業理念,推動職業院校軟實力建設。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工匠精神;日常教學;融合構建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60-02
“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出,將作為我國經濟轉型、學校改革的重要思想推動力。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出以來,重拾工匠精神,鑄就大國工匠,成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思想指導。在電影《入殮師》中,最令人震驚的是逝者被化妝后如睡著一般,由此從心底來感慨入殮師的精湛技藝,對待工作如此到位,工作要求如此極致,事業標準如此堅守,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精彩演繹嗎?職業教育作為貼近行業、崗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重要的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學體系中。當下,面對職業院校教改的深入,融入“工匠精神”來為中國制造輸送優秀人才,就需要從到位、極致、堅守中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在教學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向度
從世界工業文明發展到今天,“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變化。工業產品質量的提升,工業品牌價值的日益擴大,也豐富了“工匠精神”的價值維度。我們來梳理一下“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從最初手工業時代的“匠心匠氣”,到后工業時代的“匠心匠氣”,其內涵不可同日而語。從工匠原型的人,到對“工匠精神”抽象化的邏輯推理,雖是古今相通、中外相同,但必然也烙上了新時代的文化生命力。所以說,對“工匠精神”的內涵提煉,需要從內在的氣質、外在的表征上,解釋何為“工匠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體現在對待工作的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專業精神,更體現在對待崗位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外在表征體現在技能技藝、崗位服務質量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上,如崇尚勞動、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持久堅守、勇毅干練的執著精神,服務社會的公共精神。可以說,“工匠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融入了一個人的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更體現在知與行、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上。
挖掘“工匠精神”的價值向度,可以從目標、功能、路徑、保障四方面來展開。“工匠精神”在目標向度上,要作為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要圍繞職業日常教學,延伸到各個層面。要讓學生專業上成才,還要讓學生思想上成人。將職業院校發展的“根”與“工匠精神”的“魂”相融合,為國家、社會培養一流的職業工匠。如在職業理念上,講究聲譽至上、質量至上;在專業品質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在功能向度上,要作為職業院校教育轉型的重要推手。立足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實際,融入“工匠精神”標桿,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目標,需要從職業院校教育功能上進行重新定位,對教育理念、課程體系、知識結構、教學評價與職業能力成長等進行全面評估,保障人才培養,順應社會需求。
“工匠精神”在路徑向度上,要兼顧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與軟實力提升的要求,立足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企業文化”等內容,體現文化育人。如通過融入“工匠精神”來豐富校園文化氛圍,樹立“工匠精神”時代價值標桿,將職業教育與勞動、技能、創造相結合,為職業院校文化軟實力注入精神品質。
“工匠精神”在保障向度上,要突出對產業轉型的應對,特別是在“雙創”戰略下,要從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上,貼近市場,強化職業人向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培養學生具備就業、創業技能,具備應有的堅韌、執著、果敢品質。以“工匠精神”為職業素養目標,來提高廣大學生的人力資本附加值,增強社會崗位適應力、職業遷移力和競爭力。
二、將“到位、極致、堅守”融入日常教學中
(一)學習“工匠精神”要做到位
如何理解“到位”,可以解釋為達到令人滿意度程度。在日常教學中,什么樣的成績才是令人滿意的?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就能夠讓領導和同事滿意。比如在職業素養培養中,我們開展每周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基礎模塊、提高模塊和就業模塊三部分。在基礎模塊,強調對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如語言要文明,服飾要規范,守時守紀等習慣;在提高模塊,要強調各種意識引導為主,如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敬業意識、誠信意識、服務意識等內容;在就業模塊,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突出語言表達、面試技能、自我推銷、終身學習等能力。
(二)培養“工匠精神”要做到極致
何為“極致”,可以解釋為最高的境界或程度。追求極致,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追求,更是對自我的挑戰。對于職業教育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樹立挑戰自我的信心,給予自我挑戰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挑戰,體驗成功,要發現他們的優勢,給予鼓勵和贊譽,要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要強化學生的成就感,從鼓勵、贊美、激勵、信任中展現學生的精神品質。如在職業院校整合之際,因新生人數驟增而帶來的校園就餐設施供應緊張等迫切難題,一方面加強就餐設施應急措施,另一方面,開展校內老生動員會,專門就就餐問題進行提醒。一要加強老生“師哥師姐”良好秩序教育,對老生錯峰就餐進行高度贊揚;二要對就餐窗口少,學生集中可能帶來擁擠、抱怨等問題,老生要給予新生應有的關照與體諒。會后,有老生為了方便新生就餐,甘愿餓著肚子,讓新生先就餐。這一高風亮節的風尚,踐行了“工匠精神”的奉獻意識,促進了校園生活的和諧。
(三)培養“工匠精神”要強調堅守
“堅守”,漢語解釋為“堅決守衛,不離開”。對于“堅守”,在“工匠精神”的內涵里,可以是一種態度,也可以是一種行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強調“堅守”的職業本分。要做到“堅守”,并非易事。我們審視社會,那些歷經百年的“老字號”,還有人在堅守;那些冷門的專業,還有人堅守研究。在當下,跳槽風橫行,對待自己的學業,如何能夠做到“堅守”,不改初衷?我們培養學生的“堅守”意識,在職業選擇上,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在職業態度上,要堅持自己的學習目標。對于課程知識、技能方法,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學習的道路上,每一天都要充滿信心,都要加倍努力,面對自己的學業,矢志不移的堅守,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將日常教學與“工匠精神”進行融合的路徑
(一)重拾“工匠精神”,確立時代價值
在職業日常教學中,要樹立“工匠精神”觀念,把握其時代價值。教育管理者要崇尚、踐行“工匠精神”,戒驕戒躁,回歸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初衷,理清“工匠精神”與現代職業技能教育的關系,將之融入日常教學管理實踐中。一方面,以“工匠精神”來治校,從辦學理念、教育方法及教風、學風營造上,確立“工匠精神”的人才觀、發展觀、質量觀;另一方面,教師要秉持“工匠精神”,強化人才職業道德教育,要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將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相統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每個學生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人”。
(二)將“工匠精神”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
“工匠精神”是對待工作崗位的一種至臻完美的追求,融入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體現了新時期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培育廣大學生“工匠精神”,就是要將“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涵與理論價值,與思政課堂相融合,構筑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人文素養教育環境,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規范學生職業操守,宣傳和弘揚“工匠精神”。如在通識課程學習中,要融入“雙創”教育、權利意識、職業道德教育、法治意識、科學精神,要多層面、多維度地展現“工匠精神”的精神品質,特別是對職業學生中價值觀念錯亂、人生觀錯位及人生目標迷茫等問題,要著重將愛崗敬業、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專注執著等工匠精神特質的核心職業素質貫穿于職業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三)將“工匠精神”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中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理念,也是一種價值規范。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學科專業教學中,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蘊育土壤。一方面,專業課程要融入“工匠精神”,結合行業、產業發展,科學分析崗位職業技能,提煉不同專業的職業精神內涵要素,鼓勵學生踐行和提升職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特別是在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上,強調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為社會培養大國工匠。同時,在師資建設上,職業院校也要打造高素質、擁有精湛技藝和崇高職業理想的師資團隊,要強化本校教師“工匠精神”核心價值觀教育,為職業學生日常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創造有利師資條件。
參考文獻:
熊蕾.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7(24):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