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文
[摘 要] 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高職畢業生職業生涯指導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前高職畢業生規劃能力不足,職業規劃課程系統性不夠,疏導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影響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畢業生職業生涯指導,并加大力度改革創新,從各方面幫助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關 鍵 詞] 高職;畢業生;職業生涯指導;就業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96-01
一、職業生涯指導在高職院校中的現狀
近些年來,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為了適應我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都在不斷努力構建特色鮮明、質量優異、結構合理、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學校。同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不懈努力,以使用人單位更加接受技術和應用人才。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通過對畢業生調查以及相關資料查閱,不難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遠遠達不到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指導教育不足
現階段很多地方的高職院校只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對剛剛從懵懂的高中時期進入大學的高職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只是讓他們有一個對自己人生簡單規劃的概念。由于大部分高校只有在大一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課時與其他必修課相比也是遠遠不夠的,許多高職院校簡單地認為就業指導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課,導致學校對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程度不夠,同時沒有提供足夠的條件為學生做更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是運用可續方法教育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和社會職業要求來進行建設性的指導,但現階段大部分高職類院校都沒有一支強大的專職教師隊伍對學生進行系統性、連貫性的課程指導。有些學校甚至全都是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短暫性的課程指導。同時,“職業測評”這個在國外職業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必備的指導方式,在部分高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運用率也比較低。高職院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重視度不夠,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育相對匱乏。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
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沒有從自身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來剖析自己。最近出現的“考證熱”“專升本”熱的現象,是盲目跟風所致。根據對歷屆畢業生的了解,畢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理解不深刻,他們在自己設定目標時過于理性化,導致很多畢業生都設定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資收入水平高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高職類院校的畢業生設想自己就是社會上的精英人士。由于這樣理想化的狀態,他們常常出現眼高手低的狀況。甚至有些高職的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與自己理想相背離的工作,只呆在家里啃老。以上種種現象,都是因為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導致自我評估與職業定位產生嚴重的偏差,最終脫離實際,影響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
二、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指導工作的啟示
(一)不斷提升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指導教育體系
逐步提升高職院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學過程、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的培訓和學校信息化平臺發展的總體水平。在未來的職業生涯指導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其列為教學重點和一個專業性要求極高的職業領域。同時學校服務機構由重視畢業生就業率到認真對待職業生涯指導,以使高職畢業生價值取向及就業情況滿足個人與社會需求,逐步縮小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社會職業需求差距。課程設置盡量讓用人單位參與進來,用人單位和學校相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需通過集體備課、網絡教學等方法,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以便更有利于知識的傳遞。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高職院校需不斷提高互聯網教學平臺的建立,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和了解到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相關知識,利用互聯網來更好地提升自己。無論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還是學科建設和教學中都應批判地學習和參考國內外的先進方法,以便對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有更深遠的影響。
(二)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思維能力培養
努力使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指導相關理論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管理方法,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使學生充分認識職業意識、認清自我所在的環境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高職院校畢業生要產生正確的職業意識,需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將職業、興趣、愛好等方面結合起來。通過一些職業生涯指導方法,學生能夠掌握一定技巧,學會綜合分析環境獲得有效信息,采用比較具體和清晰的模式來思考自己人生,讓自己可以更快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葉成香.淺談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重要性[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6):201.
[2]秦小剛.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3.
[3]趙玉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遠平.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