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成人禮作為藏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對于傳承藏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地處貴德、化隆和湟中三縣交界處的“江拉措鄧”中那加措哇的女性成人禮為例,從四個方面探討了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女性成人禮特征,并對這些特征的產生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藏族;那加;成人禮;江拉措鄧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成人禮以奇數年為主的年齡特征
中國各民族一般都有舉行成人禮的習俗。瑤族為即將成年的男女在13-14歲舉行“度戒”和“妞答”;普米族在13歲時舉行“穿褲子”和“穿裙子”禮;獨龍族在12-13時舉行“紋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舉行著各式各樣的成人禮儀式,但各民族都在男女12-16歲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時,以這種特殊的儀式宣布成人,步入成人社會,賦予責任并給予爭取榮譽的機會。
筆者認為,藏民族對“3”“7”“9”“11”“13”等奇數的崇拜最早是在對宇宙的觀念中出現,是時空概念的象征性指代。用“3”來表示人們最初對宇宙的認識,把宇宙分為天上、地上和地下,然而數字3也必定是表示最大的一個數。而數字“7”是在人們最初認知宇宙分天上、地下和地上后認識到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后出現的,進而被人們神圣化。對于數字7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蘇聯考古學家在安加拉河左岸馬耳他地方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祭器和成組的項飾和綴飾都為7件,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數字“7”有關的遺址[2]。而“9”是繼“3”和“7”之后出現的,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為適應當時社會生產需求并且計數單位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以3的倍數出現,表示當時的最大值,是絕對的總數,在一個極長的時期中,在較發達社會中占有“無限大”的地位。藏區有些地方,如阿里普蘭和嘉絨地區認為藏歷十一月是年初,故有在藏歷十一月十三日慶祝新年的習俗,寓意著新的一年開始。[3] 由此我們可不可以推測,人們所崇拜的數字“11”有可能是先民們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對天文歷算的最早認識。
“13”這個被西方一些國家和民族視為不吉利事事處處忌諱的兇數,在藏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對于“13”的崇拜民間有一些傳說:公元641年,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拉薩,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松贊干布親自參加賽馬比賽,不過他只得了十三名,因此,“13”就成為了藏族的吉祥數字,故在藏族賽馬中只獎勵前十三名[4]。但是本人認為,對“13”的崇拜有可能與13歲為成年人的標志有關。正如意大利藏學家杜奇曾說:“在笨教及其它教派中,“13”被視為一個神圣的數字。在藏族地區,人們在習俗上都把十三歲認為即已成年,可作為正式一員參加社會活動”[5] 。在《白史》《西藏王統記》等史籍中,松贊干布于十三歲時登基為王,其子貢日貢贊和孫子芒松芒贊都于十三歲時登基。另外,格薩爾王也是十三歲時稱王,坐上了嶺國的寶座。這些能夠或多或少地證明“13”的崇拜有可能是以十三歲作為一個人生命當中的轉折點而受人們尊崇。
二、成人禮以阿相為尊的特征

在女性成人禮中以“阿相雄沃”為主的母系親屬“阿相”們會被格外關照,被安排在最上座,享用最好的食物,接受民謠的贊頌。阿相們通常會被贊譽為阿尼瑪卿雪山、千里寶馬之主和白色骨頭之主,這種贊譽是其他客人所得不到的。從阿香們的席位和待遇中彰顯了“阿相”們的權威。
成人禮舉行當天傍晚,“阿相”們即將到來的時候會安排青年男子分三撥人共三次去迎接,村里的婦女老少也都會到門口迎接并且唱酒曲,點放煙花爆竹表示歡迎“阿相”們的到來。當然,“阿相”們也會精心打扮,華麗著裝,作為母系親屬的代表,做到不失面子和權威。席間“阿相”們也會娛樂性地刁難給他們上酒的“丹杯”說:“你酒水上得不夠勤快,酒杯沒倒滿,我們要走”,表示怠慢了阿香們,此時“丹杯”要機智地應對。這樣一是為了娛樂眾人,而更重要的是用委婉的方式彰顯他們的舅權。
送禮時,人們最關注“阿相雄沃”和“阿相”們的禮錢,“阿相”們會在享受權威的同時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阿相雄沃”代表母系親屬做演講,追源并贊頌自己的骨系,最后給5000-100000元不等的禮錢。為了不失娘家的面子和權威,禮錢通常不少于10000元。而舅權以“表達、控制親屬關系”的社會功能,伴隨著安多藏區“文化慣性”順延下來,并反映在女性成人禮中。盡管“阿相雄沃”是母系的直系親屬,但舅權并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母系的所有親屬和家族。如果忽視舅權,必然有損于女方親屬或家族的顏面,嚴重者能擴大事態,導致兩家的糾紛。
三、成人禮以右為尊的座次禮儀

但以右為尊的習俗并不是藏族人獨有的。在西方社會,左手常常被認為只能行不潔之事。有俗語說“伸出吉利的那只腳”實際上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中國的右尊左卑也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無出其右、你與我意見相左、旁門左道。另外,在中國古代關于右尊左卑的說法還體現在稱謂上,官職高的通常被稱為右職,崇尚武功的稱為右武,崇尚文治稱為右文,太學通常被稱為右學,就連皇帝的貴戚也被稱為右戚。
但為什么要以右為尊?這必將是與右手比左手更加方便而有力有關。如常林炎所說的,“尊右,是有著人體生理依據的,是唯物思想的體現”[10]。人們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時,右手比左手便利而逐漸產生尊右的觀念,這種說法是唯物的,因而得到普遍認可。在世界范圍內,即使是現在,敬禮、握手、舉手、示意和宣誓都是尚右的。

四、成人禮以“瑪士”為主的服務意識
村里的女性們在舉行成人禮期間不同以往,以“阿乃瑪士”尊稱。在舉行女性成人禮時她們也有較高的地位,會被男子們待為賓上客。從準備期間到結束她們照顧著“文瑪”的起居和禮儀規范。而男子們分工明確,成人禮期間所有客人共五次茶歇,所需的飯菜都由村里的男子們完成。而“瑪士”們充分享受著這一待遇,并且獻唱酒曲和歌舞。
但是這一習俗唯獨存在于該地區是因為什么呢?有些老人說,與該地區崇拜女山神有關。但是其他“措哇”,例如業隆和關加兩個崇拜男性山神的措哇也有類似的習俗,顯然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本人認為,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女性成人禮有關,傳統成人禮具有教育功能,隨著身體發育的成熟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她們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產者,并且承擔一定的社會和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同時生理方面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面臨種種問題,而解答這些問題和教育她們的角色便是以母親和姑姑為主的“瑪士”們擔任。
生產生活知識、社會知識和婚育知識都是從“瑪士”處習得,“瑪士”們在從未成年到成年的這一轉變過程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可能就是為什么這一地區在女性成人禮當天要特別尊崇“瑪士”的原因,并以此來體現“瑪士”們的功績。
五、小結
江拉措鄧女性成人禮作為該地區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涉及該地區衣食住行和生活各方面的文化,是這一地區的典型代表和文化標簽,是藏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保護這一習俗的延續不僅為民俗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資料,而且還能夠加強文化自信和保證這一地區的文化不被主流文化所取代。
注釋:
①江拉措鄧: 藏語漢文譯音,即江拉地區的七個村落。
②措哇:藏語漢文譯音,意為部落,但現已改為自然村。
③阿香雄沃:藏語漢文譯音,意為擔任舉行成人禮女孩的舅舅。
④丹杯:藏語漢文譯音,意為給客人們上酒的人。
⑤瑪士:藏語漢文譯音,意為村里的婦女們,在女性成人禮那天對婦女們的專稱。
⑥文瑪:藏語漢文譯音,意為舉行成人禮的當事人。
⑦業隆、關加:是臨近那加措哇的兩個措哇。
參考文獻:
[1]拉毛太.貴德藏族女子成年禮儀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張金晶.淺析原始宗教中的數字崇拜[J].學海縱橫,2012.
[3]扎保.藏族民俗學概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
[4]凌立.淺談藏族的吉祥奇數現象[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
[5]凌立.淺談藏族的吉祥奇數現象[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
[6]薛平.“舅權制”探源[J].揚州師范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7]鄺東.舅權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初探[J].民族研究.1985.
[8]阿奎.淺析“舅權”[J].學術論壇,2006.
[9]詹巴南喀.扎芭嶺扎,手抄本,那曲,第85-87頁.
[10]常林炎.尊右、尊左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
作者簡介:肉旦尖措,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藏學專業(社會歷史發展)。